Workflow
交通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善用智能执法提升交通治理效能
经济日报· 2025-10-19 06:17
智能执法应用现状 - 上海杨浦区启用警用无人机在30米高空悬停,通过高清摄像头对非机动车闯红灯、逆行等违法行为进行空中抓拍和地面拦截,实现查处零延迟[1] - 无人机在无电子警察的路口巡查,形成空中加地面的立体化执法模式,实现查处即到位、取证即上传的高效流程,提升执法效率与精准度[1] - 智能执法系统融合无人机、电子警察、人脸识别等技术,形成空中—地面—云端联动的立体执法体系,扩大执法覆盖面并为城市交通数据分析提供支撑[2] 智能执法社会效益 - 智能执法通过技术手段实时记录并公开展示违法行为,对驾驶人形成心理威慑,促使其自觉遵守交规,推动交通秩序从被动管理向主动遵守转变[2] - 立体化执法模式不仅减轻民警工作压力,也提高了违法行为的发现率和处理率,使执法更加公正、透明,长远看是文明交通的助推器[1][2] 智能执法发展策略 - 建议因地制宜布局智能执法设备,优先在交通堵点、学校周边、施工路段等区域部署无人机或智能摄像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3] - 应建立人机协同执法机制,民警负责现场处置与人性化沟通,技术设备承担监测与取证任务,二者互补提升执法温度[3] - 推动数据互联互通,整合公安、交通、城管等多部门信息平台,构建城市级交通治理一张网,并引导公众参与执法活动以增强认同感[3] 智能执法技术挑战 - 无人机面临续航能力、恶劣天气适应性、数据传输安全性等技术挑战,偶发的误拍误判可能影响执法公信力[4] - 空中抓拍涉及公民个人信息采集,存在数据使用边界界定和防止信息滥用的法律与隐私争议焦点[4] - 需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与识别准确率,并建立数据加密与全流程监管制度确保信息安全[4]
北京城市副中心路网优化 早高峰通行效率最大提升45.8%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15:59
北京城市副中心路网优化总体成效 - 路网系统通过疏堵改造、路口渠化、道路拓宽等工程实现优化提升,早高峰通行效率最大提升45.8%,排队长度下降超56% [1] - 多部门协同推进工作,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注入交通新动能 [1] - 系统化、精细化的交通治理措施使副中心道路网络运行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5] 通运路口改造工程 - 京榆旧线与通运路交叉口改造工程仅用72小时完成,实现通行能力质的飞跃 [2] - 改造后周一早高峰通行效率比改造前周五早高峰提高45.79%,东向西方向平均时速达31.5公里,较去年同期增长49.5% [2] - 东进口早高峰平均排队长度从486米降至213米,降幅达56.2% [2] 春明西路交通优化 - 北京学校东门春明西路通过调整中央隔离带、增设掉头通道、更新交通标线完成优化,改善车辆通行秩序 [3] - 工程高效改造利用76平方米绿地,重新组织交通流线,有效分散上下学时段车流,减少人车交织 [3] 通怀路拓宽工程进展 - 通怀路(宋庄南大街至通燕高速段)拓宽工程力争十月底全线通车,目前土建部分完成总工程量21%,通信及电力管线迁改完成率分别为7%和10% [4] - 项目将西侧机动车道由2车道拓宽为3车道,并增设4米宽独立非机动车道,实现机非分离,提升通行能力与安全性 [4] 六合桥疏堵工程规划 - 京榆旧线六合桥段疏堵工程进入实施准备阶段,计划利用桥下空间对北侧桥梁扩孔并加宽道路 [5] - 该工程旨在解决长期制约区域交通流畅性的瓶颈问题,改造后将提升副中心北部东西向要道的通行能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