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搜索文档
既做“房东”又做“股东” 工投发展:从物理空间升级为“大孵化器”
每日商报· 2025-08-06 07:04
公司发展历程与转型 - 公司前身从事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2018年开始探索业务转型升级 [2] - 2018年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LOFT49一期项目 目前出租率稳定在90%左右 [2] - 2023年独立开发杭实科创中心投入使用 重点面向科技型企业研发和总部办公 [2] - 目前在建和运营产业园区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 [2] 园区运营模式 - 采用"基金+基地+服务"差异化打法 实现园区价值最大化 [2] - 仁和里·杭实智造中心采用"工业上楼"模式 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 [1] - 形成"园区投建-挖掘项目-投后赋能-产业集聚-园区发展"的正循环 [4] - LOFT49二期聚焦工业设计 文化创意及相关延伸配套产业 计划年底开园 [2] 招商与投资成果 - 仁和里·杭实智造中心一期招商率达31% 吸引机器人零部件 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项目 [1] - 通过"房东+股东"双重身份挖掘优质项目 如昆泰磁悬浮 领科材料等 [3] - 昆泰磁悬浮案例中 公司既提供场地又领投A+轮融资 [3] 战略定位与行业影响 - 每个园区参考政府产业规划和市场调研设立明确差异化定位 [2] - 国有企业产业园布局更凸显长远规划的战略特质 [4] - 产业集聚产生"磁吸效应" 为杭州优质产业迭代提供助推 [4] - 目标将产业园区从物理空间升级为"大孵化器" 形成产业生态 [3]
专家学者南京共探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6-28 20:37
会议背景与组织 - 2025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产业园区规划学术专班年会暨第六届开发区转型与城市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东南大学举行 [1] - 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产业园区规划学术专班主办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可持续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承办 [1] - 自2015年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东南大学已合作举办多届开发区转型与城市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 [1] - 近十年来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兴平带领的产业园区规划研究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1] 会议讨论主题 - 会议集结城市规划 经济地理等多领域专家学者 从制度治理 空间协同 绿色转型 文化赋能等多元视角展开深度探讨 [1]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民提出 空间规划和资源配置要基于科创产业发展逻辑 打造不同产业模式对应的产业生态网络 [1] - 不同地区城市 不同产业发展阶段 要打造适合自身的创新产业空间 [1] 产业园区发展趋势 -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李江认为 产业园区是未来城市经济发展集聚竞争力的空间载体 [2] - 产业园区聚集了生产 生活 服务为一体的功能复合区域 并非以单一的产业业态为开发目的 [2] - 一流产业园区应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系统 高效灵活的市场化管理机制等关键要素 [2] 产业园区转型方向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产业园区规划学术专班负责人王兴平指出 所有园区都在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转型 [2] - 过去产业园区以企业集聚 工厂集聚为主 现在发展逻辑是以人为核心 以优质服务和良好生活环境为发展赋能 [2] - 园区需充分考虑人的需要 尤其是科技型青年人才的需要 [2]
多管齐下,做强科创主阵地
人民日报· 2025-05-29 08:06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策略 -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园通过原址重建实现空间升级 新园区容积率达到2 7 是原先的5倍 新建梯度化物理空间包括科创研发楼 科创孵化楼和科创加速楼 满足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需求 [1] - 园区通过腾笼换鸟 工业上楼 亩均论英雄 容积率奖励等手段整合低效资源 重新规划产业空间 [1] - 采用分层定位 功能互补 要素融通 动态升级原则 构建核心引领—区域支撑—专业深耕的立体化产业布局体系 [1] 要素配置与人才体系创新 - 打造战略科学家—产业工程师—数字工匠的人才金字塔 实现从单一引进到生态培育的转变 [2] - 推出供地双轨制 对赌式补贴 以投代补等新政策 将普惠补贴升级为精准赋能 [2] - 通过要素重组打破传统资源配置玻璃门 实现从成本洼地向创新高原的质变 [2] 产业链协同与招商策略 - 围绕链主企业需求 协同技术链—产业链—服务链—资本链 打造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应用的完整创新生态 [2] - 招商策略从简单引资转向精准补链 通过上游补短板 中游强配套 下游拓应用延伸高附加值环节 [2] - 推动产业园区从盖楼出租转向价值创造 增强属地经济韧性与活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