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工智能法律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瞭望 | 推进人工智能法律治理体系化
新华社· 2025-07-07 16:21
人工智能法律治理现状 - 我国已初步构建涵盖多层次、多维度的人工智能法律框架,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前沿规范,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等制度文件 [2]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和"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为法律治理指明方向 [2] - 《国务院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和《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调整人工智能立法表述为"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体现体系化推进思路 [2][3] 人工智能法律治理面临的挑战 - 传统法律框架与技术特性脱节,例如欧盟《人工智能法》的浮点算力阈值标准因技术迭代而争议不断,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的变数影响立法体例设计 [6] - 责任追溯机制面临挑战,人工智能价值链涉及多主体与动态环节(如预训练、算法更新),开发者、部署者、使用者责任边界模糊 [7] - 训练数据获取合法性边界不清晰,包括数据爬取、交易法律效力、版权合理使用等问题,制约技术发展 [7][8] - 企业出海面临制度"水土不服"和政治打压,国内产业政策与法律框架衔接不足,数据/算法供给权限缺乏明确界定 [8] 人工智能法律治理的未来方向 - 引入适应性治理理念,建立动态监管和事后响应制度,采用包容性与激励性并存的灵活监管措施 [10] - 构建多元"制度工具箱",整合算法备案、科技伦理审查等现有工具,发展模型测评、价值对齐等新型工具 [10][11] - 探索多主体责任分担机制,明确开发者、部署者、使用者边界,完善数据爬取、交易等合法性评估框架 [11] - 加强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参与,构建涉外法治服务保障体系,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