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适应性治理理念
icon
搜索文档
瞭望 | 推进人工智能法律治理体系化
新华社· 2025-07-07 16:21
人工智能技术路线、应用场景的变数影响人工智能立法的体例结构和具体制度设计,是立法面临的重要 挑战 在人工智能法律治理中引入适应性治理理念,容纳技术发展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与未知前景,统筹发展 和安全,立足人工智能多重属性,实现法律治理路径拓展 文 | 张凌寒 人工智能技术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为国家战略竞争的重要领域。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 法律治理体系,既促进创新发展又防范安全风险,是当前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 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人工智能法律治理体系,但仍面临传统治理模式适应性不足、责任认定与数据治 理困境等挑战。 未来,应逐步构建体系化法律治理框架,构建适应性治理框架,推进高位阶立法与配套法律体系形成, 完善责任分配与数据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参与,推动人工智能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可持续 发展。 初步探索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已初步构建起涵盖多层次、多维度的人工智能法律框架。 在规范层面,我国陆续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 法》等前沿规范,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等制度文件,在全球范 围内率先开展人工智能规范探索。这些规范的 ...
为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法治保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2025-05-16 06:08
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战略意义 - 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和政策部署推动综合实力实现系统性跃升 [1] -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稳居世界第一梯队,但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仍存在短板,大模型数量占比36%落后于美国的44% [4] - 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正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关键领域 [5] 技术竞争与产业挑战 - 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加剧,通过制裁措施限制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追赶 [4] - 高质量训练数据供给不足是突出瓶颈,数据获取合法性标准模糊制约行业发展 [11] - 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4] 治理框架与法律体系建设 - 需构建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治理框架,通过法治保障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 [1][10] - 建议采用"小快灵立法"先行回应基础制度问题,逐步过渡到全面性立法 [13] - 法律体系需覆盖算力、数据、算法等要素法,以及医疗、金融等垂直领域应用规范 [12] 适应性治理与监管创新 - 主张采用包容性灵活监管,为新技术预留容错空间,如设置"暂停运行"弹性机制 [8] - 需建立持续动态监管制度,从事前预防转向损害最小化与快速恢复 [9] - 法律责任认定应考虑技术透明度、主动补救等因素,平衡创新激励与风险防控 [11] 产业生态与资源供给 - 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制度需明确爬取边界、交易效力和版权使用标准 [11] - 建议在数字经济立法中纳入基础模型研发、传统产业智能化等制度设计 [12] - 辅助驾驶等新兴领域需通过立法修法明确合规要求与事故责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