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欺诈

搜索文档
日媒:日本企业造假丑闻为何屡禁不止?
环球时报· 2025-05-29 07:07
日本企业造假丑闻现状 - 丰田汽车子公司日野汽车承认自2003年起伪造发动机排放数据 [1] - 高田公司生产的安全气囊质量问题导致至少28人死亡 400人受伤 [1] - 2024年丰田等品牌承认在测试数据上作弊或测试不当 [1] - 京王重机整备公司篡改1700多个部件数据 影响约30家铁路运营商 造假行为持续至少8年 [1] - 日本货运铁路公司伪造维修工作数据至少10年 [1] - 川崎重工伪造船舶发动机燃油效率数据超过20年 [1] - 2023年丰田子公司大发汽车承认30多年来在64款车型上伪造安全数据 [1] - 2013年300多家日本食品供应商卷入虚假标签丑闻 包括以次充好和冒充产地 [1] 造假行为背后的行业原因 - "日本制造"的高标准给制造商偷工减料提供了空间 [2] - 运输制造业和食品生产业欺诈原因相似 监管机构各自为政 [2] - 私营企业质量控制人员在追求生产进度和降低成本过程中被边缘化 [2] - 日本传统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中保持产量的无形压力难以抗拒 [2] - 芝浦工业大学前教授指出工程师无法达到性能目标时被迫造假 制造部门与检验部门等级关系导致话语权差异 [2] 解决建议 - 日本监督机构效率低下且不愿处以巨额罚款 [2] - 需要制定全面计划保护举报人和质量控制人员 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 对违规者重罚 [2] - 建议成立第三方调查机构确定欺诈原因 找出责任人 防止更多造假 [2] - 丑闻威胁日本在产品质量和工艺方面的全球声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