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误区
搜索文档
3种“假休息”可能让你越休越累 高质量休息这样做→
央视新闻· 2025-10-15 08:59
文章核心观点 - 高质量休息并非简单地延长睡眠或停止活动,而是需要避免常见误区并根据个人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休息方式,关键在于保持规律睡眠、避免过度刺激并找到真正让身心放松的活动 [1][5][17][18][21] 休息的三种误区 - 睡眠时间并非越长越好,明显偏离正常睡眠模式会扰乱身体节律增加疲劳感,各年龄段适宜睡眠时长不同:学龄期9~10小时、20~30岁7~9小时、30~50岁7~8小时、60岁以上因衰老会出现睡眠质量下降 [1] - 单纯"啥都不干"如看电视刷手机反而更累,大脑需处理接收的信息并准备社交活动导致疲劳感增加 [2][3] - 休息方式因人而异,盲目听从他人安排可能增加压力,调查显示女性多选阅读放松而男性偏好听音乐,运动对部分人是休息对另一部分人则相反 [4] 七种休息类型及需求信号 - 身体休息需求信号包括缺乏体力工作精力、疲倦却难入睡、免疫系统弱常生病、肌肉疼痛、依赖咖啡因/能量物质等超过三项,被动休息含睡觉小憩,主动休息含瑜伽/伸展运动 [6][7] - 心理休息需求信号包括缺乏脑力工作精力、回想整天感到愤怒沮丧、白天昏昏欲睡、为小事对同事发脾气、花大量时间处理棘手事务超过三项,建议安排有节律的"放空时刻"而非报复性休息 [9] - 感官休息需求信号包括对声响敏感、视力模糊眼压上升、渴望重口味食物、抵触身体接触、对气味不敏感、无法享受视听体验超过三项,建议每日闭眼一分钟或拔掉电子设备电源 [10] - 创造性恢复需求信号包括忽视自我需求、认为自己不值得关心、做出破坏幸福的选择、感觉工作无价值、难以享受事物超过三项,建议欣赏艺术展或户外美景 [11][12] - 情绪休息需求信号包括关注失败缺点、自我怀疑阻碍尝试新事物、频繁道歉、为小错误愤怒、对生活过度焦虑超过三项,建议自由表达真实感受 [13][14] - 社交能量补充需求信号包括感到孤独、远离亲友、被控制型关系吸引、难维持亲密关系、自我孤立、偏好网络关系超过三项,建议区分能量恢复型与消耗型关系 [15] 高质量休息三要素 - 真正休息状态无需使用意志力抵制工作或担忧,强迫性休息如听音乐可能产生反效果 [18][19] - 休息活动不应干扰睡眠节律,睡前看电视喝酒是常见干扰因素,需保持规律作息 [20] - 有效休息能帮助从外部刺激转向关注自身身体思想感受,通过适合方式集中注意力回归当下 [21]
高质量的休息,到底什么样?
虎嗅· 2025-10-03 19:32
休息观念的转变 - 关于休息的观念正从关注时间长短转向关注休息节律[5] - 从关心何时休息转向关心如何休息[6] - 长假期间人们常陷入外出游玩辛苦与在家无聊疲惫的两难困境[1][2][3] 休息的常见误区 - 误区一:睡眠时间越长休息效果越好,研究表明睡眠过多与精力不足存在联系,偏离正常睡眠模式会扰乱身体节律增加疲劳感[10][11] - 误区二:什么都不干等同于休息,实际上刷手机等被动活动会让大脑更累,精神投入和刺激反而加剧疲劳[14][15][18] - 误区三:每个人适合相同的休息活动,调查显示女性偏好阅读放松而男性偏好音乐,运动对部分人是休息对另一部分人则是消耗[20][21][22] 七种休息类型及识别标准 - 身体休息:表现为精力缺乏、失眠倾向、免疫力下降、肌肉疼痛、依赖咖啡因或酒精等物质,可通过被动睡眠或主动瑜伽等活动改善[27][28] - 感官休息:表现为对声音敏感、视力模糊、味觉迟钝、抵触触碰、对气味不敏感,建议每日闭眼一分钟或断开电子设备以消除过度刺激[30] - 创造性恢复:表现为忽视自我需求、否定自我价值、难以享受事物,建议通过欣赏艺术展或自然景观来恢复创造力[32][33] - 情绪休息:表现为关注失败、自我怀疑、过度道歉、对错误愤怒、日常焦虑,建议自由表达真实感受以获得松弛感[35][36][37] - 社交能量补充:表现为孤独感、远离亲友、难以维持亲密关系、偏好网络社交,建议接触令人放松的社交关系来恢复能量[39][41] - 精神恢复:表现为成就感下降、无助感、生活无动力、抑郁倾向、情感麻木,需通过归属感重建精神层面的满足[43][44] 高质量休息的核心要素 - 要素一:无需自我控制力,真正休息时处于自然松弛状态而非强迫性活动[50][51] - 要素二:不影响睡眠节律,避免睡前看电视或饮酒等干扰睡眠的休息行为[52][53] - 要素三:促进自我关注,帮助从外部刺激转向内在身心感受的调整与连接[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