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休息
搜索文档
3种“假休息”可能让你越休越累 高质量休息这样做→
央视新闻· 2025-10-15 08:59
文章核心观点 - 高质量休息并非简单地延长睡眠或停止活动,而是需要避免常见误区并根据个人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休息方式,关键在于保持规律睡眠、避免过度刺激并找到真正让身心放松的活动 [1][5][17][18][21] 休息的三种误区 - 睡眠时间并非越长越好,明显偏离正常睡眠模式会扰乱身体节律增加疲劳感,各年龄段适宜睡眠时长不同:学龄期9~10小时、20~30岁7~9小时、30~50岁7~8小时、60岁以上因衰老会出现睡眠质量下降 [1] - 单纯"啥都不干"如看电视刷手机反而更累,大脑需处理接收的信息并准备社交活动导致疲劳感增加 [2][3] - 休息方式因人而异,盲目听从他人安排可能增加压力,调查显示女性多选阅读放松而男性偏好听音乐,运动对部分人是休息对另一部分人则相反 [4] 七种休息类型及需求信号 - 身体休息需求信号包括缺乏体力工作精力、疲倦却难入睡、免疫系统弱常生病、肌肉疼痛、依赖咖啡因/能量物质等超过三项,被动休息含睡觉小憩,主动休息含瑜伽/伸展运动 [6][7] - 心理休息需求信号包括缺乏脑力工作精力、回想整天感到愤怒沮丧、白天昏昏欲睡、为小事对同事发脾气、花大量时间处理棘手事务超过三项,建议安排有节律的"放空时刻"而非报复性休息 [9] - 感官休息需求信号包括对声响敏感、视力模糊眼压上升、渴望重口味食物、抵触身体接触、对气味不敏感、无法享受视听体验超过三项,建议每日闭眼一分钟或拔掉电子设备电源 [10] - 创造性恢复需求信号包括忽视自我需求、认为自己不值得关心、做出破坏幸福的选择、感觉工作无价值、难以享受事物超过三项,建议欣赏艺术展或户外美景 [11][12] - 情绪休息需求信号包括关注失败缺点、自我怀疑阻碍尝试新事物、频繁道歉、为小错误愤怒、对生活过度焦虑超过三项,建议自由表达真实感受 [13][14] - 社交能量补充需求信号包括感到孤独、远离亲友、被控制型关系吸引、难维持亲密关系、自我孤立、偏好网络关系超过三项,建议区分能量恢复型与消耗型关系 [15] 高质量休息三要素 - 真正休息状态无需使用意志力抵制工作或担忧,强迫性休息如听音乐可能产生反效果 [18][19] - 休息活动不应干扰睡眠节律,睡前看电视喝酒是常见干扰因素,需保持规律作息 [20] - 有效休息能帮助从外部刺激转向关注自身身体思想感受,通过适合方式集中注意力回归当下 [21]
啥都不干就是休息?高质量休息有这3个关键特征
央视新闻· 2025-10-14 10:37
休息观念转变 - 休息观念从以时间长短衡量转变为关注休息节律和方式 [1] 休息的三种误区 - 睡眠过多会扰乱身体节律增加白天疲劳感明显偏离正常睡眠模式会加重疲劳 [2] - 盲目刷手机等被动活动不是有效休息会让大脑更累 [4] - 休息方式具有主观性盲目听从他人安排可能导致更累 [7][8] 七种休息类型 - 身体休息包括被动睡眠和主动瑜伽等活动需关注能量不足和依赖物质等信号 [10][11][12] - 心理休息需安排放空时刻避免报复性休息关注脑力不足和情绪波动 [13][14][15] - 感官休息可通过闭眼或断开电子设备消除过度刺激关注感官敏感和疲劳 [16][17] - 创造性恢复需欣赏艺术或自然美景关注自我价值感缺失和创造力下降 [18][19][20] - 情绪休息要自由表达真实感受关注自我怀疑和过度焦虑 [21][22][23] - 社交休息需区分能量补充型与消耗型关系关注孤独感和关系维持困难 [24][25][26] - 精神休息与归属感目标感相关可通过正念练习改善关注无助感和麻木状态 [27][28][29] 高质量休息要素 - 良好休息状态不需使用意志力强迫休息会适得其反 [32] - 休息活动不应干扰一贯睡眠节律睡前看电视喝酒会破坏睡眠 [33] - 真正休息帮助从外部刺激转向关注自身感受 [34][35]
高质量的休息,到底什么样?
虎嗅APP· 2025-10-03 21:15
公司业务 - 简单心理成立于2014年,提供专业心理服务,包括心理科普、心理咨询、心理课程、企业服务等 [2] 行业趋势:休息观念的转变 - 关于休息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从用时间长短衡量休息日转变为用休息的节律来衡量 [7][8] - 行业关注点从何时休息转向如何休息,更注重休息的质量 [9] 休息的常见误区 - 误区一:睡得越久休息越好,研究证实睡眠过多与精力不足存在联系,任何明显偏离正常睡眠模式的行为都会扰乱身体节律,增加白天疲劳感 [15] - 误区二:啥都不干就是休息,研究表明盲目地看电视、浏览互联网或社交媒体会让大脑处理所有接收到的信息,实际上会让人比一开始更累 [16][17][19] - 误区三:每个人适合的休息活动是一样的,休息是主观的,一项调查表明女性更多选择阅读作为放松方式,而男性则更多选择音乐 [20][21][23] 七种休息类型及其特征 - 身体休息:缺乏精力完成体力工作、难以入睡、免疫系统弱、经常肌肉疼痛、依赖咖啡因等物质提供能量或帮助休息是需要关注身体休息的信号 [27] - 心理休息:缺乏精力完成脑力工作、回想一天感到愤怒或沮丧、白天昏昏欲睡、为小事发脾气、大部分时间花在难以应付的事情上是需要让大脑休息的信号 [30] - 感官休息:对响亮声音敏感、视力模糊或眼压上升、觉得天然食品无味、抵触被触碰、对气味不敏感、无法享受烟花或音乐会等是需要让感官休息的信号 [33] - 创造性恢复:总是关注他人需求、不关怀自己、做出破坏自身幸福的选择、感觉工作无价值或不被欣赏、难以享受事物是需要恢复创造力的信号 [35] - 情绪休息:倾向于关注失败和缺点、自我怀疑阻止尝试新事物、经常使用道歉性言语、对轻微错误感到愤怒、对日常生活过度担心是需要关注情绪休息的信号 [38] - 社交能量补充:感到孤独、远离亲友、被控制型的人吸引、难以维持亲密关系、自我孤立、偏好网络关系是需要通过社交补充能量的信号 [41] - 精神恢复:满足感和成就感减少、感到无助或绝望、觉得生活浪费精力、感觉抑郁、感到麻木和冷漠是需要关注精神恢复的信号 [44] 高质量休息的关键要素 - 高质量休息的第一个要素是不必发挥自我控制能力,处于松弛状态,不需要使用意志力来抵制工作或担忧其他事务 [50] - 高质量休息的第二个要素是不会影响入睡,保持睡眠节律,研究发现睡前看电视和喝葡萄酒是受欢迎的晚间休息活动,但也是干扰睡眠的罪魁祸首 [52] - 高质量休息的第三个要素是能够让人关注自己,从吸收外部刺激转向调整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感受,帮助人与自己联系起来,回到当下 [53]
高质量的休息,到底什么样?
虎嗅· 2025-10-03 19:32
休息观念的转变 - 关于休息的观念正从关注时间长短转向关注休息节律[5] - 从关心何时休息转向关心如何休息[6] - 长假期间人们常陷入外出游玩辛苦与在家无聊疲惫的两难困境[1][2][3] 休息的常见误区 - 误区一:睡眠时间越长休息效果越好,研究表明睡眠过多与精力不足存在联系,偏离正常睡眠模式会扰乱身体节律增加疲劳感[10][11] - 误区二:什么都不干等同于休息,实际上刷手机等被动活动会让大脑更累,精神投入和刺激反而加剧疲劳[14][15][18] - 误区三:每个人适合相同的休息活动,调查显示女性偏好阅读放松而男性偏好音乐,运动对部分人是休息对另一部分人则是消耗[20][21][22] 七种休息类型及识别标准 - 身体休息:表现为精力缺乏、失眠倾向、免疫力下降、肌肉疼痛、依赖咖啡因或酒精等物质,可通过被动睡眠或主动瑜伽等活动改善[27][28] - 感官休息:表现为对声音敏感、视力模糊、味觉迟钝、抵触触碰、对气味不敏感,建议每日闭眼一分钟或断开电子设备以消除过度刺激[30] - 创造性恢复:表现为忽视自我需求、否定自我价值、难以享受事物,建议通过欣赏艺术展或自然景观来恢复创造力[32][33] - 情绪休息:表现为关注失败、自我怀疑、过度道歉、对错误愤怒、日常焦虑,建议自由表达真实感受以获得松弛感[35][36][37] - 社交能量补充:表现为孤独感、远离亲友、难以维持亲密关系、偏好网络社交,建议接触令人放松的社交关系来恢复能量[39][41] - 精神恢复:表现为成就感下降、无助感、生活无动力、抑郁倾向、情感麻木,需通过归属感重建精神层面的满足[43][44] 高质量休息的核心要素 - 要素一:无需自我控制力,真正休息时处于自然松弛状态而非强迫性活动[50][51] - 要素二:不影响睡眠节律,避免睡前看电视或饮酒等干扰睡眠的休息行为[52][53] - 要素三:促进自我关注,帮助从外部刺激转向内在身心感受的调整与连接[54][55]
这6个科学小窍门,能让你的幸福感直线飙升
36氪· 2025-07-14 09:18
文章核心观点 - 员工的幸福感是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综合问题 受工作量 工作灵活性 上级和团队文化等多因素影响 个人可通过基于科学依据的简单日常练习提升情绪健康和幸福感 [1][3] - 情绪健康被定义为与自己 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及他人建立更具支持性关系的能力 提升情绪健康水平可更从容应对情绪挑战 减少挣扎 压力和焦虑 [3] 情绪健康练习方法 - 每天自我审视:通过询问"我今天过得怎么样"和"我感觉如何"进行情绪觉察 不评判或立即修正感受 研究显示练习情绪觉察的人更可能感受更高幸福感 觉察负面情绪可减轻情绪强度并提供采取行动的机会 [3][4] - 白天进行高质量短暂休息:每90到120分钟进行5到10分钟休息 避免刷社交媒体或处理待办事项 微软大规模研究发现会议间隙休息可显著减轻累积压力和焦虑并提高注意力 户外散步能提升情绪 注意力和动力 [5] - 练习接纳并专注可控事项:包括清晰认识现状和确定减少压力的前进步骤 有助于打破消极思维循环 采取微小富有成效行动产生进步感并激励进一步行动 在领导力课程中被证实有助于团队集中注意力和缓解压力 [6][7] - 优先与同事建立微连接时刻:真诚热情问候同事 在视频会议中分享本周好事 主动联系而不聚焦工作 研究表明确社会支持和归属感改善心理健康并减轻压力和焦虑 每日创造连接时刻可精神振奋并减少孤独感 [9] - 练习感恩对抗负面偏好:每天写下三件感激之事 培养感恩心态在不确定性时代尤其有益 促使大脑关注积极有意义事情 提醒困难非生活全部 提高韧性和积极适应能力 [10] - 工作之余进行积极休息:投入时间到爱好或创造性活动如绘画写作 研究显示下班后主动休息如培养爱好或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护士更少出现职业倦怠 积极休息是对长期全身心投入工作能力的投资 [11] 作者背景 - 娜塔莉·科根是情绪健康领域顶尖专家和国际主题演讲者 曾进行数百场关于情绪健康和职业倦怠的演讲研讨会 作品刊登于《纽约时报》《快公司》《哈佛商业评论》等媒体 著有《此刻更幸福》和《卓越人类计划》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