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育教育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体育中考改革观察:中考体测为啥改?改了啥?
新华网· 2025-06-28 11:17
体育中考改革背景 - 2020年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发布,要求强化体育评价并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 [1] - 青少年健康问题凸显,数据显示6至17岁青少年约20%面临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超50%,约500万中小学生存在脊柱健康问题 [3] 改革核心措施 - 分值权重提升:云南率先将中考体育从50分提高到100分,与语数外持平;河南从70分提至100分;北京从30分逐步提至50分并计划2029年达70分;江西从2015年10分逐步提升至60分 [7] - 考核结构优化:北京采用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四、六、八年级分别考核;江西南昌将每年体测成绩计入总分;云南将中长跑从"计时"改为"计次",学期内跑够次数即合格 [8] - 项目设置丰富:北京从"8选3"扩充为"22选4";江西鹰潭设中长跑为必考项,其余"6选2";广西南宁将抛绣球等民族体育项目纳入中考 [8] 改革成效 - 合肥市区4.28万名考生中45.57%获得满分60分,平均分57.42分;北京延庆区香营学校平均分49.3分(满分50分),体质健康优秀率从2022年22.7%跃升至51.1% [4] -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体测优秀率六年提升约15% [5] - 江西芦溪县家长反馈学生体质改善,假性近视减少,心态更阳光且文化课进步 [4] 配套措施与未来方向 - 科技应用:合肥包河区探索AI设备用于过程性评价,提高准确性并减少争议 [8] - 学校实践: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推行"体育是第一学科"改革,学生可自主选择项目;江西芦溪镇第三中心学校课后服务体育参与率达99.1% [9] - 政策保障:各地要求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两小时",强化运动时长刚性要求 [9]
欢快的操场 成长的印记(深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5-20 06:01
教育改革与体育政策 - 北京市教委、体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体育八条"),聚焦中小学体育工作突出问题和学生体质健康短板弱项 [2] - "体育八条"涉及体育课、阳光体育活动、学生班级联赛、学生体质等8个方面,旨在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3] - 政策提出量化标准,包括课时数量、锻炼时长、比赛场次、运动技能等要求,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8][13] 体育课程与教学质量 -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课时增加,部分学校从每周3节增至5节,课名改为"体育与健康" [3] - 体育课内容创新,引入趣味情境和团体对抗任务,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运动强度 [4] - 学校构建"学练赛"一体化竞赛体系,包括每周团队对抗赛、每月班级积分赛、每学期校级趣味运动会等 [6] 班级联赛与学生参与 - 北京市建立市、区、校、班四级体育联赛机制,班级赛覆盖面广,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 [5] - 学校开展引体向上、仰卧起坐、"三大球"等班级挑战赛,提升运动参与感和意志力 [6] - 部分学校通过"小老师"模式,让学生自主设计教学内容,激发运动兴趣 [15] 学生体质与个性化指导 - 学校针对学生体质差异实施"一生一案"策略,如利用课前或课后时间进行精准指导 [7] - 部分学生通过针对性训练,如弹力带辅助练习,在400米、1000米等项目上取得显著进步 [7] - 学生体质改善后,课堂注意力集中度提高,小动作减少 [8] 场地与师资挑战 - 部分学校生均体育运动面积不足1平方米,通过利用走廊、天台等区域分年级错峰活动 [8] - 体育教师工作量增加,部分学校通过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分担特色体育课程缓解压力 [9] - 政策建议选优配齐体育教师,可聘用银龄教师、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兼职 [9] 家校沟通与社会支持 - 学校通过短视频、家长会、校园观摩等方式回应家长对体育课的顾虑 [10] - 家长心态变化,部分家长开始重视体育课,孩子自主运动意识明显提高 [16] - 体育中考总分从40分逐步提高到70分,推动家长和学生重视体育 [18] 科技与教育创新 - 学校引入智能装备监测体育活动数据,安装智能教学系统指导学生完善动作 [15] - AI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帮助学生科学锻炼 [15] 教育生态与长远规划 - 体育地位提升反映教育评价变化,政策推动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 [18] - 教育强调先培育健康的"人",再锻造卓越的"才",形成科学生态 [17] - 北京市教育改革通过体育切入,培养新时代强国一代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