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体育八条”实施一学期 校园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央视新闻· 2025-06-27 09:44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实施情况 政策核心内容 - 北京市教委和体育局联合印发"体育八条",重点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推动班级联赛、提升学生体质等八项措施[1] - 政策明确要求每学期组织全员参与的班级联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需掌握至少两项运动技能,禁止挤占体育课[1][6] 班级联赛实施进展 - 建华实验亦庄学校开展每日班级足球联赛,实现男足女足交替全员参与[3] - 京华实验学校创新运动会增设花式跳绳、"穿越火线"等团队协作项目,师生家长共同参与[3] - 班级联赛设计注重隐性能力培养,如协作能力与意志力锻炼[5] 体育课程改革实践 - 建华实验亦庄学校开设游泳"普及+兴趣+特长"三级课程,并建立击剑、攀岩等专业教练社团[6] - 该校小学部将三大球纳入必修模块,中学部开发旱地冰球等冰雪运动课程[8] - 京华实验学校开发特色课程如八段锦、咏春拳、体能操,通过课间活动强化技能掌握[10] 体育教学标准提升 - 政策明确要求杜绝"不出汗"体育课,强化运动强度与技能培养[6] - 学校通过专业教练引入和必修模块设计,确保运动技能达标率[6][8]
欢快的操场 成长的印记(深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5-20 06:01
教育改革与体育政策 - 北京市教委、体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体育八条"),聚焦中小学体育工作突出问题和学生体质健康短板弱项 [2] - "体育八条"涉及体育课、阳光体育活动、学生班级联赛、学生体质等8个方面,旨在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3] - 政策提出量化标准,包括课时数量、锻炼时长、比赛场次、运动技能等要求,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8][13] 体育课程与教学质量 -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课时增加,部分学校从每周3节增至5节,课名改为"体育与健康" [3] - 体育课内容创新,引入趣味情境和团体对抗任务,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运动强度 [4] - 学校构建"学练赛"一体化竞赛体系,包括每周团队对抗赛、每月班级积分赛、每学期校级趣味运动会等 [6] 班级联赛与学生参与 - 北京市建立市、区、校、班四级体育联赛机制,班级赛覆盖面广,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 [5] - 学校开展引体向上、仰卧起坐、"三大球"等班级挑战赛,提升运动参与感和意志力 [6] - 部分学校通过"小老师"模式,让学生自主设计教学内容,激发运动兴趣 [15] 学生体质与个性化指导 - 学校针对学生体质差异实施"一生一案"策略,如利用课前或课后时间进行精准指导 [7] - 部分学生通过针对性训练,如弹力带辅助练习,在400米、1000米等项目上取得显著进步 [7] - 学生体质改善后,课堂注意力集中度提高,小动作减少 [8] 场地与师资挑战 - 部分学校生均体育运动面积不足1平方米,通过利用走廊、天台等区域分年级错峰活动 [8] - 体育教师工作量增加,部分学校通过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分担特色体育课程缓解压力 [9] - 政策建议选优配齐体育教师,可聘用银龄教师、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兼职 [9] 家校沟通与社会支持 - 学校通过短视频、家长会、校园观摩等方式回应家长对体育课的顾虑 [10] - 家长心态变化,部分家长开始重视体育课,孩子自主运动意识明显提高 [16] - 体育中考总分从40分逐步提高到70分,推动家长和学生重视体育 [18] 科技与教育创新 - 学校引入智能装备监测体育活动数据,安装智能教学系统指导学生完善动作 [15] - AI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帮助学生科学锻炼 [15] 教育生态与长远规划 - 体育地位提升反映教育评价变化,政策推动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 [18] - 教育强调先培育健康的"人",再锻造卓越的"才",形成科学生态 [17] - 北京市教育改革通过体育切入,培养新时代强国一代 [20]
“多”出来的40分钟
中国青年报· 2025-05-12 09:49
教育改革背景 - 武汉市从2023年秋季启动教育改革,以增强体育锻炼为切入点,推动教育理念从"成绩优先"转向"健康第一"[2] - 改革前学生体质问题突出,开学典礼晕倒现象频发,近视率、肥胖率上升[5][6] - 传统教育过度追求分数,忽视身心健康,导致学生运动能力退化[7][9] 改革核心措施 - 调整课时结构:将每节课从45分钟压缩至40分钟,每天腾出40分钟延长大课间至40分钟并纳入课表[1][19] - 创新考核机制:制定《实施方案》,以体质健康优良率、近视率等14项指标考核书记校长,权重占年度考核60%[10][11] - 建立激励机制:考核优秀者优先评优晋升,不合格者面临通报批评或免职[11][28] 试点实施成效 - 首批100所试点学校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提升近20%,近视率下降1.83%[2][18] - 山鹰小学体质优良率从40.05%跃升至64.43%,七一华源中学从不足20%提升至43%[22][27] - 学生运动热情高涨,饭量增加,部分学生通过运动找回自信并带动学习成绩提升[26][27] 特色实践案例 - 育才小学开展"体育6+1"课程,引入专业团队培训跳绳技能,分年级组织竞赛活动[16][17] - 二桥中学打造"智慧操场",实时采集体测数据生成运动画像指导教学[15] - 光谷十小设计室内外多套自编操,确保学生日均运动超2.5小时[21] 未来发展方向 - 2025年春季起全市推广"40分钟大课间",覆盖9万余名教师[18] - 探索改革向幼儿园和高中延伸,纳入区级政府教育工作考核[32] - 通过大数据实现无感化考评,避免形式主义,巩固改革成果[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