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icon
搜索文档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意见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
央视网· 2025-11-19 09:50
政策核心与目标 - 政策核心为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旨在通过二十条举措深化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激发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 - 政策目标为强健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1] 重点任务领域 -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构建学段衔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机制 [2] - 健全训练竞赛与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周周有比赛的学校体育发展新样态 [2] - 壮大体育骨干力量,建设国家级示范性学校(体育健康类),加强各级各类体育学校建设和管理,建设新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2] - 改进体育监测评价,深化体育评价改革,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实施大学生体质提升专项行动 [2]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构建以专职体育教师为主体、体育教练员为辅助、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体育师资队伍 [2] - 强化条件保障,推动体育场地设施拓展升级,加强社会资源共用共享,探索实施数字赋能学校体育 [2] - 培育体育文化,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体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2] - 推进社会协同,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育人资源,深化体教融合,加强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融合 [2] 实施保障机制 - 完善部门协同机制,要求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体育部门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3] - 加强组织保障,要求各地各校把学生体质强健摆在突出位置,强化省级统筹,制定实施方案,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 [3] - 加强宣传推广,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 [3]
排解“情绪毒素” 以体育促身心健康——专家热议教育部要求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
新华社· 2025-10-26 16:57
政策核心内容 - 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其中第二条强调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将体育活动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着力点 [1] - 该政策从减轻学业负担、保障睡眠时间到加强体育活动,构建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全链条 [1] 政策意义与定位转变 - 体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正从“课外活动”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环节 [1] - 该举措突出体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不仅是强健体魄的途径,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坚韧品格的关键抓手 [1] - 政策出台被视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出现“拐点”的契机,特别及时 [1] 体育促进心理健康的路径与作用 - 体育促进心理健康的路径被概括为“动起来、升起来、强起来”,分别对应数量保障、质量提升和习惯养成 [2] - 体育活动能改善学生体质健康,增强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态、增强自信与社会适应力 [1][2] - 体育活动为情绪释放提供最自然的出口,身体在出汗、加速中分泌多巴胺和肾上腺素,产生快乐感,排解“情绪毒素” [4] 学校实践案例 - 四川天府七中将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学生实行“一人一课表”,可在60余项运动中自由选择,形成“天天运动、人人参与”的校园氛围 [3] - 学校推出“阳光调适运动包”,将跑步、瑜伽、太极、飞盘等项目纳入情绪管理方案,帮助压力大的学生缓解焦虑 [3] - 学校以“无处不体育、人人能上场”为目标,运动成为校园生活的底色,比赛成为每个学生的节日 [3] 落实建议与未来展望 - 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是心理健康促进的系统工程,建议学校从理念到机制形成系统推进格局 [4] - 校长和管理层需具备“以体育促进全面健康”的意识,强化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科学规划运动空间,丰富器材种类 [4] - 政策出台将推动学校、家庭与社会形成更紧密合力,在运动中培育自信、合作与坚韧,成为化解焦虑、改善情绪、促进成长的重要力量 [5]
新学期“育”见未来Vlog:运动场上的“青春活力”
新华社· 2025-09-07 12:17
体育教育政策实施 - 天津市中小学在新学期增加体育延展课和特色课间活动等个性化体育课程 [1] - 天津市贯彻"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持续加强体育教育投入 [1] - 和平区推行"小场地大体育"实践 持续优化拓展体育活动 [1] 体育教育成果 - 天津市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多年超过60% [1] - 通过体育课程创新 学生从运动中获得自信和快乐 [1]
北京“体育八条”实施一学期 校园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央视新闻· 2025-06-27 09:44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实施情况 政策核心内容 - 北京市教委和体育局联合印发"体育八条",重点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推动班级联赛、提升学生体质等八项措施[1] - 政策明确要求每学期组织全员参与的班级联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需掌握至少两项运动技能,禁止挤占体育课[1][6] 班级联赛实施进展 - 建华实验亦庄学校开展每日班级足球联赛,实现男足女足交替全员参与[3] - 京华实验学校创新运动会增设花式跳绳、"穿越火线"等团队协作项目,师生家长共同参与[3] - 班级联赛设计注重隐性能力培养,如协作能力与意志力锻炼[5] 体育课程改革实践 - 建华实验亦庄学校开设游泳"普及+兴趣+特长"三级课程,并建立击剑、攀岩等专业教练社团[6] - 该校小学部将三大球纳入必修模块,中学部开发旱地冰球等冰雪运动课程[8] - 京华实验学校开发特色课程如八段锦、咏春拳、体能操,通过课间活动强化技能掌握[10] 体育教学标准提升 - 政策明确要求杜绝"不出汗"体育课,强化运动强度与技能培养[6] - 学校通过专业教练引入和必修模块设计,确保运动技能达标率[6][8]
欢快的操场 成长的印记(深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5-20 06:01
教育改革与体育政策 - 北京市教委、体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体育八条"),聚焦中小学体育工作突出问题和学生体质健康短板弱项 [2] - "体育八条"涉及体育课、阳光体育活动、学生班级联赛、学生体质等8个方面,旨在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3] - 政策提出量化标准,包括课时数量、锻炼时长、比赛场次、运动技能等要求,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8][13] 体育课程与教学质量 -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课时增加,部分学校从每周3节增至5节,课名改为"体育与健康" [3] - 体育课内容创新,引入趣味情境和团体对抗任务,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运动强度 [4] - 学校构建"学练赛"一体化竞赛体系,包括每周团队对抗赛、每月班级积分赛、每学期校级趣味运动会等 [6] 班级联赛与学生参与 - 北京市建立市、区、校、班四级体育联赛机制,班级赛覆盖面广,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 [5] - 学校开展引体向上、仰卧起坐、"三大球"等班级挑战赛,提升运动参与感和意志力 [6] - 部分学校通过"小老师"模式,让学生自主设计教学内容,激发运动兴趣 [15] 学生体质与个性化指导 - 学校针对学生体质差异实施"一生一案"策略,如利用课前或课后时间进行精准指导 [7] - 部分学生通过针对性训练,如弹力带辅助练习,在400米、1000米等项目上取得显著进步 [7] - 学生体质改善后,课堂注意力集中度提高,小动作减少 [8] 场地与师资挑战 - 部分学校生均体育运动面积不足1平方米,通过利用走廊、天台等区域分年级错峰活动 [8] - 体育教师工作量增加,部分学校通过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分担特色体育课程缓解压力 [9] - 政策建议选优配齐体育教师,可聘用银龄教师、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兼职 [9] 家校沟通与社会支持 - 学校通过短视频、家长会、校园观摩等方式回应家长对体育课的顾虑 [10] - 家长心态变化,部分家长开始重视体育课,孩子自主运动意识明显提高 [16] - 体育中考总分从40分逐步提高到70分,推动家长和学生重视体育 [18] 科技与教育创新 - 学校引入智能装备监测体育活动数据,安装智能教学系统指导学生完善动作 [15] - AI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帮助学生科学锻炼 [15] 教育生态与长远规划 - 体育地位提升反映教育评价变化,政策推动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 [18] - 教育强调先培育健康的"人",再锻造卓越的"才",形成科学生态 [17] - 北京市教育改革通过体育切入,培养新时代强国一代 [20]
“多”出来的40分钟
中国青年报· 2025-05-12 09:49
教育改革背景 - 武汉市从2023年秋季启动教育改革,以增强体育锻炼为切入点,推动教育理念从"成绩优先"转向"健康第一"[2] - 改革前学生体质问题突出,开学典礼晕倒现象频发,近视率、肥胖率上升[5][6] - 传统教育过度追求分数,忽视身心健康,导致学生运动能力退化[7][9] 改革核心措施 - 调整课时结构:将每节课从45分钟压缩至40分钟,每天腾出40分钟延长大课间至40分钟并纳入课表[1][19] - 创新考核机制:制定《实施方案》,以体质健康优良率、近视率等14项指标考核书记校长,权重占年度考核60%[10][11] - 建立激励机制:考核优秀者优先评优晋升,不合格者面临通报批评或免职[11][28] 试点实施成效 - 首批100所试点学校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提升近20%,近视率下降1.83%[2][18] - 山鹰小学体质优良率从40.05%跃升至64.43%,七一华源中学从不足20%提升至43%[22][27] - 学生运动热情高涨,饭量增加,部分学生通过运动找回自信并带动学习成绩提升[26][27] 特色实践案例 - 育才小学开展"体育6+1"课程,引入专业团队培训跳绳技能,分年级组织竞赛活动[16][17] - 二桥中学打造"智慧操场",实时采集体测数据生成运动画像指导教学[15] - 光谷十小设计室内外多套自编操,确保学生日均运动超2.5小时[21] 未来发展方向 - 2025年春季起全市推广"40分钟大课间",覆盖9万余名教师[18] - 探索改革向幼儿园和高中延伸,纳入区级政府教育工作考核[32] - 通过大数据实现无感化考评,避免形式主义,巩固改革成果[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