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育文化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276亿市场,为何国产球星卡还不如“小马宝莉”?
36氪· 2025-06-06 19:33
国产球星卡发展历程 - 国产球星卡起源于90年代中期,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推出首批本土足球英豪卡,主要作为俱乐部宣传手段而非收藏品 [2] - 1998年福特宝公司发行"98甲A联赛球星卡",首次尝试商业化运作,标志着球星卡从赠品转向可交易、可收藏的文化商品 [2] - 1998年康师傅小虎队干脆面推出世界杯球星卡作为零食赠品,创造了集体记忆并完成球星卡文化群众启蒙 [4] - 21世纪初互联网兴起,球星卡交易从线下转向线上论坛和交易平台,形成全国性社群 [4] - 2020年成为分水岭,疫情推动线上交易爆发,中国球星卡消费增长率达205%,消费者规模突破百万 [6] 市场规模与交易数据 - 2025年中国收藏卡市场规模预计达276.6亿元 [5][20] - 奇卡文化凌云系列卡牌累计拼团参与用户36140人,累计单卡交易量超1.2万张,交易总额超100万元 [8] - 郎平签字卡成交价25750元,王楚钦和孙颖莎签字卡成交价约15000元 [9] - 电竞选手球星卡如IG战队THESHY单人签字卡成交价近12000元 [9] - 卡游公司2024年营收达100.5亿元,净利润44亿元,《小马宝莉》卡牌曾被炒至16万元 [20] 行业竞争格局 - 国际巨头帕尼尼、Topps等垄断NBA、英超等顶级联赛IP及球星签名权益 [15] - Fanatics以5亿美元收购Topps并拿下多个顶级联赛收藏卡独家发行权,几乎覆盖球星卡全产业链 [17] - 国内呈现"一超多强"格局,截至2025年卡牌相关企业约2830家 [20] - 国际卡牌占据主流,49.2%消费者每月购卡,年度消费5000元以上达17.6%,但资金几乎全流向国际卡 [19] 国产球星卡发展困境 - 国内职业联赛商业化程度不足,明星运动员职业生涯波动剧烈,公众影响力难以延续 [14] - 篮球、足球等商业价值高项目成绩不佳,难以产生持久号召力的球星卡 [14] - 缺乏权威评级机构,卡片品相鉴定无统一标准 [19] - 二手交易平台分散,主流平台以国际卡交易为主 [19] - 资本炒作导致价格体系扭曲,投机属性削弱健康生态 [19] 国产球星卡发展建议 - 借鉴国产集换式卡牌成功经验,深耕本土体育文化资产如草根赛事、体育历史人物等 [22] - 搭建沉浸式体验环境,将收藏行为转化为社交属性强的活动 [22] - 利用AR技术增强互动性,结合重大赛事推出实时竞猜类活动 [24] - 借力潮玩销售网络,拥抱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与KOL共创内容 [24] - 构建线下社群平台,让球星卡成为连接球迷情感的媒介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