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授权

搜索文档
中国国际授权业峰会在沪举行,解码IP行业发展路径
搜狐财经· 2025-07-15 13:32
行业概况 - 2024年全球授权商品和服务销售额达到3696亿美元 较2023年同比增长3 7% [3] - 音乐类授权增长最快达11 6% 其次为名人明星8 8% 时尚8 1% 艺术7 4% [3] - 中国授权行业近年快速发展 本次峰会吸引530余名产业链各环节代表参与 [4] 峰会内容 - 设置8场主题演讲和3场圆桌对话 聚焦全球化机遇 数字化赋能 传统文化创新三大维度 [3] - 讨论议题包括授权方式 本土创新 国内外IP融合 国风IP 文旅IP AIGC应用等热点 [6] - 深度分析全球授权金额动态变化 主要品类占比波动趋势 提供行业发展基准 [6] 参与机构 - 汇集万代南梦宫 哔哩哔哩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奥飞娱乐 腾讯视频等头部企业高层 [3] - 吸引阿迪达斯 NBA中国 米哈游 环球影画 美团等530余家品牌商和制造商代表 [4] 平台背景 - 全球授权展·上海站累计服务1800个IP品牌 覆盖20万专业观众和20多个行业 [7] - 中国国际授权业峰会作为标志性平台 已连续多年发布行业趋势报告 [7]
锦泓集团(603518):TW授权加速落地,云锦价值禀赋凸显
天风证券· 2025-07-03 12:1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纺织服饰/服装家纺,6个月评级为增持(维持评级)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基于IP授权品类和云锦线上投流爬坡过程调整盈利预测,预计25 - 27年营收为46亿元、49亿元、52亿元(前值为47亿元、52亿元、58亿元),归母净利为3.6亿元、4.3亿元、5.0亿元(前值为4.1亿元、4.8亿元、5.6亿元),EPS分别为1.03元、1.24元以及1.44元(前值为1.17元、1.38元、1.61元) [4] 公司业务进展 - 2025年4月Teenie Weenie苏州中心城市旗舰店开业,有六大主题区域,构建Teenie Weenie生活方式体验馆 [1] - 2024年IP授权业务收入3356万元,同比增长88%,毛利率99%;云锦业务收入8137万元,同比增长64%,毛利率75%,未来有望成业绩重要增量 [2] - Teenie Weenie打造标杆授权品类,线下新店态构建消费场景,线上创新大秀即直播模式,单场吸引超25万观众并带动关联品类销量增长 [2] - 云锦形成高端艺术品、服配饰和文创品三大品类,月均上新30SKU,与年轻群体互动并推出联名款 [3] 财务数据和估值 营收与利润 - 2023 - 2027E营业收入分别为45.45亿元、43.95亿元、45.84亿元、48.91亿元、52.24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6.55%、 - 3.29%、4.30%、6.70%、6.80% [10] - 2023 - 2027E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98亿元、3.06亿元、3.57亿元、4.30亿元、4.99亿元,增长率分别为316.76%、2.90%、16.52%、20.40%、16.14% [10] 财务比率 - 2023 - 2027E毛利率分别为69.20%、68.63%、69.50%、69.80%、70.00%;净利率分别为6.55%、6.97%、7.78%、8.78%、9.55% [12] - 2023 - 2027E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0.12%、38.91%、42.39%、40.66%、38.27%;净负债率分别为22.74%、11.00%、13.99%、 - 6.01%、5.66% [12] 估值指标 - 2023 - 2027E市盈率分别为11.63、11.30、9.70、8.06、6.94;市净率分别为1.02、0.96、0.90、0.85、0.81 [10] - 2023 - 2027E EV/EBITDA分别为5.88、5.85、5.74、4.10、4.27;EV/EBIT分别为6.10、6.10、5.99、4.27、4.44 [12]
行业周报:泡泡玛特进军家电传递美好生活,第三方即配龙头乘风而起-20250629
开源证券· 2025-06-29 22:2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暑期民航量增价稳,亲子客群为出行主力,欧洲申根地区旅游热度高;泡泡玛特进军家电行业,古茗加码下沉咖啡市场;即时零售市场发展良好,顺丰同城表现亮眼;本周 A 股社服板块跑赢大盘,港股消费者服务板块跑输大盘 [3][5][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出行旅游 - 2025 年暑运民航国内航班预计 91.4 万班次,同比增 2.7%,国际航班预计 12.3 万班次,同比增 14.1%,旅客运输量预计 1.5 亿人次,日均 240 万人次,同比增 5.4%,经济舱平均票价 946 元,较 2019 年高 7.6%、较 2024 年高 16%,约 600 万人首次乘飞机出行 [15] - 暑运民航国内航班亲子客群出行比例预计达 34.7%,国际航线约 23%,学生群体国内航线占比预计达 26.8%,国际航线超 33%,携程暑期签证办理订单量同比双位数增长,欧洲申根地区签证办理量同比涨幅超 80% [17] IP+家电 - 2024 年国内市场年度授权商品零售总额 1550.9 亿元,同比增 10.7%,超 90%受访被授权商认为 IP 授权带动销售提升 [19] - 2024 年国内家电市场零售额 8468 亿元,同比增 9.0%,大家电零售额占比六成以上,生活小家电正增长 [26] - 飞科、苏泊尔等家电品牌推出 IP 联名款,迪士尼授权推出创意小家电,泡泡玛特进军家电行业,招聘家电人才,产品面向年轻用户 [29][32] 茶饮 - 截至 2025 年 6 月,古茗现磨咖啡覆盖超 7600 家门店,引入咖啡后门店销售额平均增长 10%,咖啡品类占比达 15% [33] - 6 月 23 日 - 7 月 4 日,古茗 7600 + 门店开启“全场咖啡 8.9 元”活动,咖啡豆从烘焙到出杯控制在 30 天内,配备顶级商用咖啡机,复用茶饮供应链优势 [36] 即时零售 即时零售 - 美团 2025 年 618 闪购成交额创新高,手机等 20 余类“大件”商品成交额增长 2 倍,下单用户数超 1 亿,人均消费金额增长超 40%,活跃本地商户近百万家 [41] - 京东 2025 年 6 月 1 日日订单量突破 2500 万单,全职骑手突破 10 万人;淘宝闪购 6 月 23 日联合饿了么日订单数突破 6000 万单,零售订单同比增长 179%,订单准时率 96% [42][43] - 2025 年 618 大促即时零售销售额达 296 亿元,同比增 18.7%,预计 2026/2030 年市场规模超 1 万亿/2 万亿 [43] - 5 月 13 日 - 6 月 22 日,顺丰同城即配服务单量同比每日增幅超 50%,高峰期同比翻倍,饮品等品类单量翻倍增长,全渠道订单显著增长,“最后一公里”单量同比激增 [44] 顺丰同城 - 2018 - 2024 年顺丰同城营收由 9.93 亿元增至 157.5 亿元,CAGR 达 58%,2024 年收入增速 27.1%,呈加速增长,毛利率由 - 23.3%增至 6.8%,2024 年归母净利润 1.3 亿元,yoy + 161.8% [45] - 2024 年同城配送收入 91.21 亿元,yoy + 23.5%,To - B 端收入 66.9 亿元,yoy + 28.1%,新增 KA 合作门店数超 7500 家,茶饮配送收入同比增 73%,活跃商家数量 65 万人,yoy + 38.3%;To - C 端活跃消费者超 2341 万人,收入 24.33 亿元,同比增 12.2% [53] - 2024 年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营业收入 66.25 亿元,同比 + 32.5%,全年日均揽收环节支持服务订单量突破 150 万单,与非主要客户合作收入同比提升 106% [54] 出行数据跟踪 航空 - 本周(6.22 - 6.28)全国日均客运执行航班量 15669 架次,较 2024 年同期 + 3%,环比 + 4%,国内客运日均执行航班量 13419 架次,较 2024 年同期 + 1%,环比 + 4.3%,国际客运日均执行航班量 1887 次,环比 + 2.4%,恢复至 2019 年同期 88% [59] 访港数据追踪 - 本周(6.21 - 6.27)内地访客总入境人次 65.75 万人,环比 + 21.3%,全球访客总入境人次 21.01 万人,环比 + 3.8%,内地访客日均人数较 2024 年日均 + 17.9%,全球访客日均人数较 2024 年日均 + 12.4% [66] 行业行情回顾 A 股行业跟踪 - 本周(6.23 - 6.27)社会服务指数 + 4.61%,跑赢沪深 300 指数 2.66pct,在 31 个一级行业中排第 8;2025 年初至今社会服务行业指数 + 2.50%,强于沪深 300 指数 [70] A 股社服标的表现 - 本周(6.23 - 6.27)A 股涨幅前十名以检测、旅游类为主,涨幅前三为电科院、天目湖、创业黑马,后三为金陵体育、中金辐照、ST 张家界;净流入额前三为中公教育、豆神教育、创业黑马,后三为华测检测、金陵体育、ST 张家界 [77] 港股行业跟踪 - 本周(6.23 - 6.27)港股消费者服务指数 + 2.50%,跑输恒生指数 0.71pct,在 30 个一级行业中排第 16;2025 年初至今消费者服务行业指数 - 10.98%,弱于恒生指数 [87] 港股消费者服务标的表现 - 本周(6.23 - 6.27)港股旅游、博彩类涨幅靠前,涨幅前三为香港中旅、新濠国际发展、天立国际控股,后三为中国中免、华夏视听教育、东方甄选 [93] 推荐标的 - 旅游:长白山;教育:好未来、科德教育;餐饮/会展:特海国际、米奥会展;美护:科思股份、水羊股份、康冠科技、倍加洁 [7] 受益标的 - 餐饮:百胜中国、蜜雪集团、古茗;IP:泡泡玛特、布鲁可、华立科技、青木科技;美护:毛戈平、上美股份、若羽臣、巨子生物、爱美客、青木科技;新消费:赤子城科技;运动:力盛体育;即时零售:美团 - W、顺丰同城;眼镜:博士眼镜、佳禾智能、亿道信息;旅游:西域旅游、九华旅游、同程旅行、携程集团 - S;教育:凯文教育、有道 [7]
276亿市场,为何国产球星卡还不如“小马宝莉”?
36氪· 2025-06-06 19:33
国产球星卡发展历程 - 国产球星卡起源于90年代中期,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推出首批本土足球英豪卡,主要作为俱乐部宣传手段而非收藏品 [2] - 1998年福特宝公司发行"98甲A联赛球星卡",首次尝试商业化运作,标志着球星卡从赠品转向可交易、可收藏的文化商品 [2] - 1998年康师傅小虎队干脆面推出世界杯球星卡作为零食赠品,创造了集体记忆并完成球星卡文化群众启蒙 [4] - 21世纪初互联网兴起,球星卡交易从线下转向线上论坛和交易平台,形成全国性社群 [4] - 2020年成为分水岭,疫情推动线上交易爆发,中国球星卡消费增长率达205%,消费者规模突破百万 [6] 市场规模与交易数据 - 2025年中国收藏卡市场规模预计达276.6亿元 [5][20] - 奇卡文化凌云系列卡牌累计拼团参与用户36140人,累计单卡交易量超1.2万张,交易总额超100万元 [8] - 郎平签字卡成交价25750元,王楚钦和孙颖莎签字卡成交价约15000元 [9] - 电竞选手球星卡如IG战队THESHY单人签字卡成交价近12000元 [9] - 卡游公司2024年营收达100.5亿元,净利润44亿元,《小马宝莉》卡牌曾被炒至16万元 [20] 行业竞争格局 - 国际巨头帕尼尼、Topps等垄断NBA、英超等顶级联赛IP及球星签名权益 [15] - Fanatics以5亿美元收购Topps并拿下多个顶级联赛收藏卡独家发行权,几乎覆盖球星卡全产业链 [17] - 国内呈现"一超多强"格局,截至2025年卡牌相关企业约2830家 [20] - 国际卡牌占据主流,49.2%消费者每月购卡,年度消费5000元以上达17.6%,但资金几乎全流向国际卡 [19] 国产球星卡发展困境 - 国内职业联赛商业化程度不足,明星运动员职业生涯波动剧烈,公众影响力难以延续 [14] - 篮球、足球等商业价值高项目成绩不佳,难以产生持久号召力的球星卡 [14] - 缺乏权威评级机构,卡片品相鉴定无统一标准 [19] - 二手交易平台分散,主流平台以国际卡交易为主 [19] - 资本炒作导致价格体系扭曲,投机属性削弱健康生态 [19] 国产球星卡发展建议 - 借鉴国产集换式卡牌成功经验,深耕本土体育文化资产如草根赛事、体育历史人物等 [22] - 搭建沉浸式体验环境,将收藏行为转化为社交属性强的活动 [22] - 利用AR技术增强互动性,结合重大赛事推出实时竞猜类活动 [24] - 借力潮玩销售网络,拥抱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与KOL共创内容 [24] - 构建线下社群平台,让球星卡成为连接球迷情感的媒介 [24]
二次元谷子库存爆仓,谁制造了这场“海量滥发”
虎嗅· 2025-06-06 10:05
行业现状 - 二次元零售行业在"谷子元年"热潮退去后迅速进入调整期,面临全行业性库存积压危机 [1][2] - 库存积压波及连锁品牌、批发商和终端门店,部分连锁门店库存达数千万至上亿元,批发商积压超百万元库存且无法出货 [2][8][9] - 终端店铺销量普遍下滑30%以上,全国范围出现闭店潮,部分店主选择低价转让止损 [9][12] 库存危机成因 - 现象级日漫IP市场遇冷是库存爆仓直接诱因,包括《排球少年》《咒术回战》等头部IP从供不应求转为滞销 [3][13] - 行业过热引发泡沫化发展,大量泛内容公司、文具玩具零售商及个体店铺短期内涌入,缺乏海外IP长期运营能力,追求短期变现 [3][17] - 日本版权方对中国市场信息滞后与本土化运营缺失,导致授权门槛低、经销体系过度膨胀 [4][17] 市场表现与渠道问题 - 2023年上半年行业高光,下半年国庆后销量明显下滑,头部IP谷子价格崩盘,稀有贴纸从四位数跌至几百元 [13] - 国谷先于日谷出现滞销,潮玩星球全年营收增长但下半年质量下降,三月兽日谷销售额下滑超三分之一,一线城市门店月营收从130万跌至80万 [14][15] - 全国39个城市谷店数量超30家,总数超3000家,南昌谷店一年内从1-2家暴增至40-50家 [18] 行业结构性缺陷 - IP同质化滥发严重,热门IP角色素材被20多个品牌重复使用,产品设计粗糙引发消费者不满 [19] - 经销体系无序扩张,中下游缺乏IP实控权,价格体系混乱,灰色地带普遍存在,定金订货制导致批发商蒙受损失 [17][19][20] - 中国市场波动传导至日本供应链,部分日本中下游企业因中国经销商弃单而倒闭,200万订单被弃现象频发 [20] 行业转型方向 - 国产IP市场份额快速提升,游戏IP如《原神》《明日方舟》展现出更强抗风险性,国产游戏谷已超越日漫IP主导市场 [24][25] - 头部品牌转向精细化运营:三月兽中国IP占比增至40%,潮玩星球与米哈游合作主题店,计划投入千万级预算孵化潜力IP [24][30] - 渠道端优化:三月兽构建差异化供给体系,潮玩星球放缓拓店速度,通过快闪店、签售会提升用户粘性 [30] 未来趋势 - 行业进入专业化竞争阶段,具备IP获取能力、资金实力及精细化运营的品牌将胜出 [29] - 国产垂类IP如《非人哉》《小蘑菇》表现亮眼,版权方对生产与渠道的强控制力成为优势 [27][28] - 市场将加速洗牌,缺乏IP认知的新入局者将被淘汰,行业向长线、多元、可持续模式转型 [22][26]
2025年中国潮流玩具行业白皮书
头豹研究院· 2025-06-06 08:2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潮流玩具行业历经变革,从小众轻奢迈向大众平价,核心消费群体不断拓展,未来在技术革新、消费群体扩大和政策利好下有望有更广阔发展空间 [5] - 行业呈现分工精细化与全链条整合趋势,在Z世代消费力崛起与IP商业化加速驱动下,成为文化出海与产业振兴新兴高地,2024年市场规模达747亿元,增速远超文化及传统玩具行业 [6] - 行业竞争激烈呈“一超多强”格局,泡泡玛特营收领跑,TOPTOY凭借差异化策略高速增长,各梯队企业在细分赛道各具竞争优势 [7] 各部分总结 行业概况 - 潮玩起源于20世纪末中国香港,从早期小众艺术家或设计师玩具发展为大众潮玩,核心受众为14岁以上青少年及成年人,融入潮流文化元素与时尚创意设计,中国潮玩市场消费热度高,预计有望成为全球潮玩核心消费市场之一,市场规模占全球比例将从2024年的23%增长至2029年的27% [10] - 潮流玩具与传统玩具在设计理念、价值属性、目标受众、主要类别等多维度存在差异,分别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与偏好 [11] 政策环境 - 2020 - 2025年中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政策支持潮玩行业发展,如《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等,这些政策通过健全IP授权制度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提振潮玩商品消费需求,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15] 产业链分析 - 行业产业链上游包括潮玩生产制造与IP创作孵化,中游为知名品牌商,下游涉及零售渠道与终端消费,头部品牌积极整合上下游实现全链条覆盖 [18] - IP运营方通过与艺术家、供应商和设计师合作将动漫作品商业化变现,IP资源成为品牌核心竞争力,如泡泡玛特2024年自有IP营收占比达97.6% [25][26] - 潮玩生产环节门槛低,行业进入壁垒低,生产企业对上下游议价能力较弱,生产模式有自主生产和外包代工,生产集中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福建等地,广东东莞是潮玩生产集中地 [28][32] - 线下零售店主要分布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2024年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门店占比达60%,且持续向下沉市场扩张,九木杂物社通过直营和加盟方式扩张门店,TOPTOY集中在广东区域 [38] 市场规模 - 全球玩具行业在新兴市场消费红利、STEAM玩具热潮及AI智能化产品迭代驱动下稳健增长,近五年CAGR达5.6%,2029年市场规模有望破万亿,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北美、亚太及欧洲地区 [39] - 中国玩具市场是全球玩具产业重要增长引擎,玩具出口额保持上涨趋势,带动中国玩具行业市场规模全球比重上移,不含潮玩的市场规模2020 - 2024年CAGR为5.8%,2025 - 2029E为8.7% [44][45] - 全球潮玩市场受益于IP授权业发展,38%的头部IP国际品牌对全球潮玩市场持积极态度,中国潮玩行业在文化出海背景下焕发强劲动能,推动文化相关产业繁荣发展 [46][51] 消费者画像 - 20 - 39岁上班族为潮玩主要消费人群,女性玩家占主导地位,玩家主要集中在高线城市,以TOPTOY为代表的大众价位品牌更贴合该群体消费能力与情感需求 [52] 竞争格局 - 行业呈“一超多强”格局,泡泡玛特2024年营收达119.9亿元领跑,TOPTOY 2021 - 2024年营收与门店数量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15.4%和45.8%,奥飞娱乐、高乐股份等传统玩具企业面临增速放缓压力 [7][61][62] - 泡泡玛特凭借“全产业链赋能+原创IP常态化+全球门店推广”三重护城河优势领跑,TOPTOY依托名创优品供应链零售资源快速崛起,布鲁可聚焦积木品类与儿童教育场景 [63][64] 品牌分析 - 泡泡玛特以自研IP为核心构建全产业链综合平台,近5年营收与归母净利润CAGR超50%,2024年营收超130亿元,具有成熟艺术家挖掘体系、材料工艺创新和高粘性粉丝群 [65][67] - TOPTOY凭借消费趋势洞察、IP洞察、渠道整合和全球化能力实现跨越式增长,2021 - 2024年营业收入复合年增长率达70.5%,旗下有迪士尼公主系列等热门IP [69][74] - 52TOYS自营门店少,线下营销渠道单一,IP运营策略面临结构性挑战,全球化扩张受阻,海外市场本土化困难 [76] 发展趋势 - 中国潮玩行业依托“盲盒直播+社媒种草”模式加速产销转化,盲盒直播提升产品转化复购率,社媒种草将流量转化为品牌资产,如泡泡玛特LABUBU与MOLLY系列在小红书有高浏览量和讨论量 [79][83]
衢州夫妇卖卡给小学生,净赚44亿
盐财经· 2025-06-05 17:53
卡游公司业务表现 - 2024年营收达100.57亿元,净利润44.66亿元,4年间营收增长近4倍,净利润翻近6倍 [9][32] - 卡牌业务占总收入超9成,2024年集换式卡牌收入81.5亿元,毛利率高达71.3% [32][33] - 经销商网络贡献80%以上收入,2024年经销商渠道收入占比80.2%,直营渠道仅占7.5% [38][39] 产品与IP策略 - 早期依赖奥特曼IP,2018-2024年推出320个奥特曼系列卡牌,占产品总量近六成 [34] - 加速扩充IP储备至70个,包括《小马宝莉》《哪吒2》《火影忍者》等,其中《小马宝莉》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 [34] - 原创IP"卡游三国"表现较弱,2024年交易额仅占卡牌总交易额2.6% [44] 商业模式与用户行为 - 采用"抽卡"盲盒机制,卡包售价2-15元不等,稀有卡概率极低(如1440包才可能抽到顶级SC卡) [21][23] - 二手市场炒作现象严重,热门稀有卡如小马宝莉卡曾达16万元,《哪吒2》联名卡挂牌18.88万元 [11][29] - 用户群体从儿童延伸至成年人,33%收入来自18岁以上消费者,部分成年用户月消费达数千元 [35][37] 行业趋势与竞争 - 直播拆卡成为重要销售渠道,通过即时开奖刺激消费,类似赌博机制吸引用户 [39][41] - 尝试拓展国潮文化产品,如四大名著卡牌、金庸侠客令系列,打造全年龄段矩阵 [47] - 全球对比显示中国卡牌文化仍以收藏为主,竞技类卡牌发展滞后于日本(宝可梦)和美国(万智牌) [53] 运营与渠道特点 - 产业链反应速度极快,热门IP新品从授权到上架仅需一周 [38] - 渠道下沉至县城乡镇,但假卡问题严重(如小卖部售卖重塑包),防伪技术面临挑战 [50] - 未成年人保护政策执行不力,8-18岁消费者仍可轻易购买,下沉市场监管缺失 [52]
2025年中国潮流玩具行业白皮书(精华版)
头豹研究院· 2025-06-04 20: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潮流玩具行业历经变革,从小众轻奢向大众平价转变,核心消费群体不断拓展,未来在技术革新、消费群体扩大和政策利好下有望有更广阔发展空间 [5] - 行业呈现分工精细化与全链条整合趋势,在Z世代消费力崛起与IP商业化加速驱动下,成为文化出海与产业振兴新兴高地,2024年市场规模达747亿元,增速远超文化及传统玩具行业 [6] - 行业竞争激烈呈“一超多强”格局,泡泡玛特营收领跑,TOPTOY凭借差异化策略高速增长,各梯队企业在细分赛道各具竞争优势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潮流玩具定义与市场情况 - 潮玩起源于20世纪末中国香港,从早期小众艺术家或设计师玩具发展为大众潮玩,核心受众为14岁以上青少年及成年人,融入潮流文化元素与时尚创意设计,中国潮玩市场消费热度高,预计有望成为全球潮玩核心消费市场之一,市场规模占全球比例将从2024年的23%增长至2029年的27% [10] - 潮玩与传统玩具在设计理念、价值属性、目标受众、主要类别等多维度存在差异,潮玩拥有独立设计及更高溢价 [11][12] 行业政策 - 中国政府近年来颁布一系列政策支持潮玩行业高质量发展,如《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等,这些政策通过健全IP授权制度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提振潮玩商品消费需求,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15] 行业产业链 - 行业产业链上游包括潮玩生产制造与IP创作孵化,中游为知名品牌商,下游涉及零售渠道与终端消费。头部品牌积极整合上下游实现全链条覆盖 [18] - 产业链上游IP运营方通过与多方合作将动漫作品商业化变现,IP资源成为品牌核心竞争力,如泡泡玛特2024年自有IP营收占比达97.6% [25][26] - 潮玩生产环节门槛低,行业进入壁垒低,生产企业对上下游议价能力较弱,外包代工是主要生产方式,生产集中在广东等地 [28][32] - 线下零售店主要分布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且持续向下沉市场扩张,九木杂物社通过直营和加盟方式门店数量位于前列,TOPTOY集中在广东区域 [38] 市场规模 - 全球玩具行业在新兴市场消费红利、STEAM玩具热潮及AI智能化产品迭代驱动下稳健增长,近五年CAGR达5.6%,2029年市场规模有望破万亿,市场份额集中于北美、亚太及欧洲地区 [39] - 中国玩具市场是全球玩具产业重要增长引擎,玩具出口额保持上涨趋势,带动行业市场规模全球比重上移 [44] - 全球IP授权行业稳步增长,下游潮玩市场持续受益,中国潮玩行业预计未来延续高增长态势,推动文化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51] 消费者画像 - 20 - 39岁上班族为潮玩主要消费人群,女性玩家占主导,玩家主要集中于高线城市,以TOPTOY为代表的大众价位品牌更贴合该群体消费能力与情感需求 [52] 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一超多强”格局,泡泡玛特2024年营收达119.9亿元领先,TOPTOY 2021 - 2024年营收与门店数量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15.4%和45.8% [57] - 头部企业竞争力优势显著,泡泡玛特凭借三重护城河优势领跑,TOPTOY依托母公司资源崛起,布鲁可聚焦积木品类与儿童教育场景 [64] 品牌分析 - 泡泡玛特以自研IP为核心构建全产业链平台,近5年营收与归母净利润CAGR超50%,2024年营收超130亿元 [65] - TOPTOY凭借多种优势能力实现跨越式增长,2021 - 2024年营业收入复合年增长率达70.5%,旗下有迪士尼公主系列等热门IP [69][74] - 52TOYS自营门店少,IP运营策略面临挑战,全球化扩张受阻,虽产品矩阵多元化但难以打造有影响力超级IP [76] 发展趋势 - 中国潮玩行业依托“盲盒直播 + 社媒种草”模式加速产销转化,盲盒直播提升产品转化复购率,社媒种草将流量转化为品牌资产,如泡泡玛特部分系列在小红书有高浏览量和讨论量 [79][83]
2025年谷子经济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6-02 09:09
行业定义与起源 - "谷子"源自英文"goods"音译 专指二次元IP周边产品 涵盖徽章 立牌 纸制品等装饰性物品 [5] - 起源于二次元文化 基于漫画 动画 游戏等内容IP衍生 具有体积小 成本低 轻便等特点 [5] - 行业早期依赖日本进口IP衍生品 2010年后本土制造商凭借供应链优势入局 2014年国产IP崛起推动生态构建 [8][9]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市场规模达1700亿元 同比增长超40% 预计2025年突破2000亿元 [1][12] - 2018-2024年复合增长率显著 2022年首破千亿 盲盒 潮玩等创新形态快速普及 [8][12] - 泛二次元用户规模2024年达5亿 Z世代占比40% 消费潜力支撑行业长期增长 [1][16] 产品结构与渠道 - 产品以徽章(吧唧)为主 占二手市场64%份额 纸制品(19%)和立牌(12%)次之 [10][11] - 销售渠道多元化 线上电商 社交平台与线下谷子店 动漫展会并存 二手交易活跃 [31][32] - 国产IP在头部销量TOP10中占比提升 2025年占据6席 超越日系IP趋势明显 [21][22] 用户画像与消费行为 - 女性消费者占比从2023年67%升至2025Q1的78% 情绪消费和社交属性突出 [34][37] - Z世代月均购买3次 单次消费超百元 65.7%用户接受40%以上溢价 限量款需求旺盛 [1][35][36] - 00后和05后占比达55% 经济独立性增强推动收藏和同人创作生态繁荣 [37] 产业链与IP运营 - 上游以IP开发为核心 中日IP平分秋色 中游需1-3个月完成设计生产 快速响应市场热度 [19][23] - 国产IP衍生品化率仅10% 远低于美日(30%-40%) 国风IP和跨界联名是未来突破点 [2][18] - 迪士尼等国际IP通过体系化授权开发实现高变现 国产影视IP需加强系列化和前置化布局 [63][66] 代表企业动态 - 上影集团开发60个经典IP 覆盖联名授权 游戏联动 AI数智人等多元变现路径 [83][86][87] - 光线传媒《哪吒》衍生品销售额3亿元 但备货不足限制IP价值充分释放 [88][89] - 奥飞娱乐推出AI玩具 结合"喜羊羊"等IP实现交互功能升级 布局全球增长市场 [96][99] - 阿里鱼聚合宝可梦 三丽鸥等顶级IP 2024年全球授权代理零售额排名升至第11位 [101][105]
阿里影业20250528
2025-05-28 23:1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现场演出行业、IP 产业链、潮玩行业、电影行业 - **公司**:阿里影业、大麦、阿里鱼、锦鲤拿趣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阿里影业整体情况 - **战略转变**:战略重心转向现场娱乐和 IP 授权,更名为“大麦娱乐”体现对高质量内容和现场娱乐业务的重视,与注入优质资产、优化业务结构一致[2][6] - **业务结构**:2025 财年收入结构分为电影(约 40%)、大麦(约 30%)、IP 衍生品及创新业务(约 20%),从影视资产主导转变为多元化发展,阿里鱼和大麦增长潜力显著[4] - **财务表现**:2020 - 2023 年营收受疫情影响波动,2024 - 2025 财年重回增长轨道,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经调整后的 EBITDA 稳步上升,经营状况改善[9] - **未来盈利预测和估值**:预计 26 - 28 财年收入分别为 80 亿元、90.8 亿元和 105.59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8.79 亿元、10.35 亿元和 11 亿元,目标市值 329 亿港币,对应目标价 1.1 亿港元,维持强推评级[24] 现场演出行业及大麦情况 - **行业表现**:2023 年票房收入同比增长 29%,较 2019 年增幅达 150%,2024 年演唱会场次同比增长 50%,由供需共振驱动,00 后成主要受众占比超 40%,未来三年预计保持双位数增长[2][10][11] - **大麦地位及优势**:国内领先的现场演出全产业综合服务提供商,票务市场龙头,一级市场市占率可能达 57% - 70%,在艺人、场馆和用户维度积累深厚,整合上下游能力强,具备线上平台高流量承载能力,竞争优势明显且稳定[12][13] - **大麦发展策略**:积极布局上游内容策划、制作和投资,如旗下虾米音乐等项目,挖掘上游弹性,参考海外龙头,电影投资成本低、生命周期长,ROI 可能更高,平台型内容厂牌有市场洞察数据与宣发能力优势[14] IP 产业链及潮玩行业情况 - **行业前景**:高速增长,自 2024 年 8 月关注以来增速达百分之四五十以上,年轻消费群体需求旺盛,是长期发展方向,相关标的有较好投资前景[7] - **阿里鱼情况**:中国第一、全球第六的 IP 授权公司,单独增速达 90%,采用 IP ToB to C 模式,从终端 GMV 中获 5% - 7.5%分成,全球授权零售额从 23 年的 27.5 亿美元增长到 41 亿美元,整合大量顶级头部 IP 资源,具备双边资源获取、标准化运营、生态赋能技术与营销三重优势[2][19][20][21] - **锦鲤拿趣情况**:占 IP 衍生品市场约 10%,类似影视版 IP 泡泡玛特,开发许多影视剧相关潮玩,是公司 ToC 业务重要组成部分[18][23] 电影业务情况 - **行业趋势**:预计 2025 年进入新一轮产品释放周期,因影视制作周期和疫情前库存积压,2024 年市场供给缺乏,25 年行业将迎来释放[15] - **公司策略**:票务平台承接行业好转,ToC 平台淘票票线上化程度高且格局稳定,ToB 平台凤凰云智市场占有率相对稳定,公司作为头部电影发行商,不缺席重要档期及头部影片,发行履历排名稳步上升,战略收缩注重原有投资库存释放,2025 - 2027 年将陆续上线储备影片[15][1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大麦积极拓展国际化方向,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5] - 阿里鱼 2024 年下半年获得日本知名 IP 奇伊卡哇的全中国所有权利,推动 B 端转授权业务发展,还与淘宝淘天联合运营潮玩类目,孵化线上旗舰店,计划推出更多 ToC 产品[22] - IP 潮玩赛道产业景气度高,线下商业体提升 IP 潮玩含量,代表中国文化出海的企业崛起,新兴创业公司不断涌现,上市公司转型进入该领域,产业链各环节均有发展机会[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