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聚焦交易环节“加减法”银行间债市“稳定锚”上新
上海证券报· 2025-10-21 02:12
业务上线概况 - 集中债券借贷业务于10月10日正式上线,首日融券池规模突破1.3万亿元 [1][2] - 首批参与机构达70余家,涵盖5家国有大行、7家股份行、27家城商行、15家农商行、1家外资法人银行、1家农信社、21家证券公司及1家金融租赁公司 [2] - 银行是市场主力军,兴业银行融券池规模位列股份行首位,浙商银行与邮储银行等均落地多笔交易 [2] - 券商如中金公司、申万宏源证券在业务上线首日均成功完成交易 [2] 市场意义与优势 - 该业务由中央结算公司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联合推出,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创新 [1] - 业务有助于提升债券市场流动性与定价效率,并在防范结算风险、优化做市机制、完善担保品管理体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4] - 中国债券市场基础设施高效透明,具有统一的交易时段和较高的清算效率,便于业务的实时响应 [2] - 该机制可简化交易员沟通过程,提供公允费率,有效提高交易和结算效率,大量减少结算失败风险 [3] 国际经验与功能深化 - 国际实践如欧洲央行的自动证券借贷机制(ASL)和美国证券存管清算公司(DTCC)的集中借贷服务,已被证明是应对结算失败、维护市场稳定的有效手段 [3] - 业务可满足多券种、跨机构的集中匹配成交,促进券源在价格公允情形下高效流转,提高存量债券的流动性和周转率 [4] - 业务有助于抑制券源垄断或价格不透明行为,在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及处理机构间授信问题时,促进市场走势更加理性和券源共享机制公平化 [4] - 业务有助于提升做市商头寸管理能力,支持投资者盘活存量及零碎债券 [4] 未来发展展望 - 市场机制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建议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及市场培育,明确业务流程和法律责任,确保业务风险可控 [6] - 需提升风险管理与信息共享机制,建议建立实时信息共享机制,强化穿透式监测,完善抵押品动态评估和风险预警系统 [6] - 待基础框架稳定运行后,可进一步丰富债券借贷品种供给,例如扩展质押券品种范围、设置差异化质押率,并探索对标的债券、担保品、借贷费率等进行个性化管理的创新品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