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基本面更新

搜索文档
储能行业基本面更新专家会
2025-09-08 00:19
行业与公司 * 储能行业 包括电芯 系统集成 温控 消防 PCS等环节[1] * 电信行业向下一代大容量电芯过渡 标准化进程加快[7] * 头部电芯企业包括海辰 宁德 国轩 瑞浦 远景 南都等[10] * 系统集成商如阳光 华为推出大容量工商业储能方案进入欧洲市场[3][23] * 海外逆变器企业包括SMA SolarEdge Enphase NIBE等[26][27] * 特斯拉 弗伦斯 Faction等美国公司电芯主要来自中国供应商如宁德时代 亿纬 海辰[28][29] 核心观点与论据 **电芯价格上涨与产能紧张** * 国内储能电芯价格上涨主要由于碳酸锂价格从年初每吨5万元涨至8万元 现回落至7万多元 碳酸锂在电芯成本中占比约17-18%[2] * 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仅80%-85% 部分产线改造适应下一代电芯生产导致现有产能紧张[2] * 技术迭代对原有314安时产能改造导致产能紧张 涨价预计持续到明年[36] **下一代电芯规格与发展趋势** * 下一代大容量电芯如587/588规格将逐步上市 但当前主流314规格仍占据明年95%以上市场份额[1][6] * 电芯规格多样化因各家厂商根据自身产线能力和供应链情况调整 没有统一规格[3][4] * 2026年四季度开始大批量使用500万时电芯 国内外客户同步接受 头部公司已在投标中采用[9] * 大容量电芯单瓦时价格可能下降 但毛利率预计上调 提升整体盈利能力[10] * 到2027年全球储能需求预计达400-430吉瓦时 大电芯为主导产品形态[16] **储能装机驱动力变化** * 国内储能装机驱动力从强制配储转向收益率改善 136号文提升经济效益[5] * 136号文结合欧美大储和新能源优点 保障收益来源通过辅助服务和差价合约机制[13] * 差价合约基于成本定价 保证项目不赔钱同时限制暴利[14] * 容量电价属于辅助服务部分 与差价合约功能不重复[15] **全球市场需求与预期** * 2025年全球储能需求预期250吉瓦时 2026年300-320吉瓦时 2027年400-430吉瓦时[16] * 美国2025年储能安装量预计45-50吉瓦时 受关税影响 项目收益率维持在11%至13%[13] * 欧洲市场收益率略低于美国但也能达到两位数[13] * 欧洲工商业储能从2025年开始采用大储方案 如200度电 260度电及280安时电芯[23] * 欧盟目标到2030年每年新增30吉瓦风电和75-80吉瓦光伏装机[34] * 便携式储能市场2025年预计达2吉瓦时 较2024年0.8吉瓦时大幅增长[35] **细分环节市场格局与毛利率** * 温控行业毛利率约30% 消防行业毛利率45-50% 甚至更高[18] * 温控和消防环节格局相对稳定[17] * PCS市场中二三线厂商有望逐步崛起 但取决于海外市场认可度及产品路线[21] * 集中式PCS较难发展 主串式PCS仍有竞争空间[21] **产能与供应情况** * 2026年314安时和280安时电芯不会出现供给缺口但供应紧张 价格预计涨幅一分钱左右[22] * 国内电芯行业主要由第一 第二 第三梯队约十几家公司主导 当前产能无显著增加[20] * 欧美本土储能电芯产能建设不佳 欧洲主要由韩国公司维持生产[31] * 中国厂商如国轩 远景 比亚迪在东欧建设总产能约30吉瓦时 在美国建设总产能约25吉瓦时[31] 其他重要内容 **项目收益与政策实施** * 国内独立储能项目收益来源包括现货交易收益平均约0.7元占比46% 容量定价 备用服务 电网调频等占比55%[24] * 容量定价各省数据在200到500元每兆瓦每年之间[24] * 山东 广东 新疆 蒙西 湖南 河南 甘肃 云南 浙江 上海 湖北等省份已实施能源定价补偿政策[25] * 全国统一实施能源定价补偿政策不太可能 因各省发电及输配成本不同[25] **历史项目处理与技术挑战** * 过去几年超前建设的低质项目采取加速折旧方法处理 2023年45吉瓦时中35吉瓦时为光伏风电配储 2024年100吉瓦时中40吉瓦时 总计约75吉瓦时无法调用[32] * 现有储能系统中约一半可直接用于风电场和光伏电站但需改造 主要用于辅助服务如备用容量定价[33] * 实现调频和惯量响应等更复杂功能需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33] * 没有自有电芯的系统集成商需重新设计整机系统包括派克 热管理 消防等[4][8] **企业战略与市场行为** * 特斯拉通过计算发现即使加关税从中国进口电池仍比美国本土生产便宜 因此选择硬吃关税并计划在浦东再建工厂[30] * 二三线小厂如深圳MAST在区域市场表现突出 但主流工商业储能需求需要更规整的大电线[26] * 海外公司在储能技术领域面临挑战 如SMA SolarEdge Enphase等主要依赖美国市场[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