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防治

搜索文档
最新研究揭示哺乳动物胚胎早期器官发育“密码”
新华网· 2025-06-19 02:23
研究成果 - 我国科学家发现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早期存在器官原基决定区(PDZ),为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防治与再生医学研究提供关键理论基础 [1] - 研究成果于6月1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1] 研究方法 - 研究团队对小鼠胚胎进行单细胞空间组学分析,捕捉器官形成的动态过程 [1] - 研究历时6年,建构多个覆盖小鼠原肠运动后期至心脏等器官原基形成期的单细胞精度三维数字胚胎 [1] - 累计解析超十万个细胞的基因表达信息 [1] 研究发现 - 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交界处出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3] - PDZ区域呈现低信号活性"洼地",表达多种受体信号基因,形成易于接收多胚层信号调控输入的微环境 [3] - 微环境信号被转化为基因选择性表达指令后,驱动心脏等器官原基形成 [3] 研究意义 - 首次在单细胞精度揭示器官原基形成的时空动态 [3] - 为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及相关疾病防治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 [3] - 为理解器官再生、肿瘤发生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全新方法论 [3]
跨越3500公里,托起“心”希望
人民日报· 2025-06-06 06:02
医疗救助项目 - "心佑工程"团队深入西藏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免费筛查,确诊31名患儿并送往江苏接受手术治疗,这是该团队单批次救治西藏患儿病情最复杂、病种最多的一次 [1][2] - 31名患儿中包括3例复杂先心病病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6岁,团队针对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已有15名患儿完成手术 [2] - 项目启动全国首个"心佑小屋",作为先天性心脏病防治综合性服务平台,承担疾病科普与人文关怀双重职能,未来将开展亲子科普课堂等活动 [2] 项目成果与扩展 - "心佑工程"自2014年启动以来已免费筛查逾20万名儿童,救治2300余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西藏患儿494名,足迹遍布15个省份,累计行程超100万公里 [3] - 2025年团队计划将筛查场所由医院拓展到学校,筛查项目新增漏斗胸、鸡胸、心律失常等,重点关注农村和偏远地区儿童健康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