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再生

搜索文档
科学家打开基因“开关”实现小鼠耳廓再生
新华社· 2025-06-27 14:45
研究背景与发现 - 高等哺乳动物如人类和小鼠受伤后只能结疤愈合,无法实现"原装"再生,而一些动物如壁虎、蝾螈具有再生能力 [1] - 研究发现Aldh1a2基因表达不足是小鼠耳廓再生失败的关键因素,激活该基因后小鼠耳廓可实现再生 [1] -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为理解高等哺乳动物再生能力丢失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1] 研究方法与模型 - 研究团队选取兔子和小鼠耳廓作为研究模型,发现兔子可在一个月内修复4毫米至8毫米的耳洞损伤,而小鼠不具备此能力 [1] - 团队采用单细胞测序和时空组学技术,描绘耳廓损伤后再生或修复的高分辨率单细胞时空动态过程 [1] 关键机制解析 - 小鼠耳廓再生失败与视黄酸合成不足有关,视黄酸是维生素A的代谢产物,与细胞发育密切相关 [3] - 兔子基因组保留了调控Aldh1a2的关键DNA序列,在耳廓受伤时会被强烈激活,从而产生视黄酸帮助组织再生 [3] - 小鼠基因组中可调控Aldh1a2的"开关"大都消失,导致视黄酸产量不高,无法再生组织 [3] 实验验证与应用前景 - 实验发现激活Aldh1a2或外源补充视黄酸后,可使成年小鼠耳廓伤口出现多能性细胞,重建耳廓的软骨与神经组织 [3] - 该成果为寻找器官再生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有望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心脏等复杂器官的再生修复提供新解决方案 [3] - 研究成果将推动再生医学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迈出关键一步 [3]
最新研究揭示哺乳动物胚胎早期器官发育“密码”
新华网· 2025-06-19 02:23
"空间组学分析好比是给每个细胞装上GPS定位,记录下空间位置信息和基因表达的特征。"林承棋介绍,这项研究前后历时6年,建构了多个覆盖 小鼠原肠运动后期至心脏等器官原基形成期的单细胞精度三维数字胚胎,累计解析超十万个细胞的基因表达信息。 东南大学研究团队建构的小鼠三维数字胚胎。(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南京6月18日电(记者柯高阳)先天性心脏病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出生缺陷类型。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早期存在一个 器官原基决定区,为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防治与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6月18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 果。 研究发现,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此时该区域紧邻的胚内、胚外 部分分别呈高浓度的信号抑制分子和激活性配体分子,但区域内呈现低信号活性"洼地",表达多种受体信号基因,由此形成易于接收多胚层信号 调控输入、驱动心脏与前肠等器官原基协同发育的微环境。微环境信号被转化为基因选择性表达指令后,驱动心脏等器官原基形成。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的细胞团决定着心脏、肺、肝脏等器官的形成,其发育机制是生命科 ...
十年磨一剑,从肺再生到肾再生,这个新药证明了中国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创新能力
格隆汇· 2025-06-05 03:18
核心观点 - 吉美瑞生再生医学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吉锐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肾干细胞新药REGEND003细胞自体回输制剂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适应症为Ⅱ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DKD)[1] 技术突破 - REGEND003的核心技术源于吉美瑞生自主研发的R-Clone®前体细胞扩增平台,通过无创方式从患者尿液中分离并扩增SOX9+肾前体细胞[3] - 该细胞具有组织再生能力,可直接分化为功能性肾小管上皮细胞,精准填补因损伤缺失的肾小管结构,实现肾脏的"原位重建"[3] - 同时具备微环境修复功能,分泌VEGF、HGF等生长因子,改善肾脏微循环与炎症环境[3] - 临床前研究显示,该疗法在动物模型中显著提升肾小球滤过率(GFR),并减少肾纤维化面积[3] 临床价值 - 中国慢性肾病患者超1.2亿,其中糖尿病肾病占比达30%-40%,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7] - 现有治疗手段无法逆转已损伤的肾组织,肾移植受限于供体短缺、手术风险及终身免疫抑制治疗[7] - REGEND003的获批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开辟了新路径:避免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风险,降低长期治疗成本[9] - 针对中早期肾病(如eGFR 30-60 mL/min/1.73m²),有望延缓或逆转肾纤维化进程[9] - 临床试验预登记显示,患者可减少透析频率,甚至摆脱依赖[9] 研发历程 - 研发始于2015年,由左为教授团队联合南方医科大学侯凡凡院士、张福建教授等顶尖学者共同攻关[10] - 2024年团队在《Theranostics》期刊发表研究,证实SOX9+肾前体细胞可重建小鼠肾小管结构[10] - 2025年3月,REGEND003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获CDE受理,5月即获批进入Ⅰ/Ⅱ期临床[10] 对标国际 - REGEND003对标美国ProKidney公司的肾脏修复在研产品,后者目前处于Ⅲ期临床阶段[10] - 吉美瑞生的差异化优势在于:自体细胞来源降低伦理争议与商业化成本[10] - 无创获取技术通过尿液分离细胞,避免肾穿刺活检的痛苦[10] - 全产业链布局在苏州、上海、南昌建有GMP中试基地与超级器官研发中心[10] 公司战略 - 吉美瑞生在肺再生医学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全球首创的肺前体细胞产品REGEND001已进入Ⅲ期临床[11] - REGEND003的获批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细胞再生医学领域的领军地位[11] - 预计3年内完成确证性研究,若成功上市,该药物或将成为中国首个获批的肾再生疗法[11] - CEO张婷博士表示这是公司"器官再生"战略的重要里程碑[11]
北航/北大合作Nature论文:柔性电子贴片,实现向内脏器官细胞的精准高效递送
生物世界· 2025-05-12 12:1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将治疗药物靶向递送到内脏器官 (例如用于促进器官损伤的愈合,或促进癌细胞凋亡) ,在许多疾病的治 疗中显示出巨大前景。目前,主要的递送方式依赖于循环,然而,这种模式效率低下,难以到达靶器官, 难以穿透细胞膜,还存在着安全性和可控性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开发精准、安全且高效的靶向器官药物 递送新技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025 年 4 月 30 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李默 教授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常凌乾 教授团队,联合 伊利诺 伊大学香槟分校 、香港城市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蚌埠医学院、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 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 A battery-free nanofluidic intracellular delivery patch for internal organ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 无电池、无芯片的柔性纳米流体细胞内递送电子贴片—— NanoFLUID ,其融合了柔性 电子、微纳加工等前沿技术,具有无线控制、极致轻薄和易贴附特点, 可以像创可贴一样贴在生物体内脏 器官表面,将药物精准送达靶器官部位以及细胞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