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入胞时代
icon
搜索文档
估值通道与估值跃迁
估值体系构建 - 企业价值评估是投研核心工作,但价值具有非唯一性,因主观假设和逻辑差异导致估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1] - 需要构建稳定自洽的估值体系指导投资决策,以静态估值通道和动态跃迁为分析框架[2] 估值通道理论 - 稳态市场中公司估值会在特定"估值通道"内波动,不同质地公司通道位置不同(优秀公司在上区间,平庸公司在下区间)[3][4] - 案例显示:以典型溢价买入优秀公司A(年增长15%)5年回报达100%,而以超折价买入平庸公司C(年增长7%)5年回报仅75%[4] - 极端市场下估值可能脱离现金流折现通道,进入终局回折或破产清算定价区间[7] - 估值通道可作为衡量标尺,通过历史股价比较揭示市场观点变迁和预期差[8] 内生业务触发的估值跃迁 - 市场预期剧烈变化(如业务增速预期调整)会破坏原有估值通道,导致股价在不同通道间跃迁[9] - 典型案例:2021年港股创新药械估值达终局回折高位,2024年跌至破产清算低位,波动幅度达5-10倍[10] - 价值预期调整(非业绩变化)是跃迁关键,需重大内外部变化触发(如重磅新药研发成功)[11] - 多数公司估值跃迁后难以维持,仅少数能实现内生价值持续跳升[11] 外部市场触发的估值跃迁 - 宏观市场波动可引发估值跃迁,如2024年港股高耗公司经历"暴跌+修复"过山车行情,基本面变化远小于股价波动[14] - 创新药因远端预期难锚定,估值随市场风格大起大落特征更显著[16] - 案例:港股高耗公司2023Q4前受"国际竞争力原创单品"逻辑支撑,2023Q4后因市场偏好恶化+经营挫折导致1年内估值从终局回折价跌至破产清算价[18] 港股创新药投资机会 - 优质公司如K公司(PD1双抗)2022年估值中轴超70港币,年价值跳升速度25%+,2022年5月后实现"内生增长+估值抬升"双击反弹[21][24] - 当前港股创新药整体估值已修复至历史均值以上,部分平庸公司出现过度定价现象[26] 港股创新械投资机会 - 高耗公司P公司(心脑血管植介入)2024年营收增长40%,2025-2027年预计年增30%,2026年有望整体盈利[30] - 当前港股高耗普遍低估,相比创新药存在更大修复空间,部分标的股价仍低于合理区间[30][32] 美股biotech投资机会 - 技术平台型公司估值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未商业化公司如NTLA/O、BEAM/O股价较高点跌超80%[35][37] - 入胞生物疗法领域(siRNA/mRNA/基因编辑)存在长期机会,当前低估或提供"技术逻辑向商业逻辑切换"的布局窗口[36] - 商业化成功公司如KRYS/O和ALNY/O股价较2020-2021高点仍高45%-52%,显示结构性分化[37] 叙事视角切换影响 - 市场常通过叙事共识强化趋势(如2020年"国产创新药崛起"叙事推动港股创新药上涨,2021年"国内生态不适合"叙事导致崩盘)[42] - 器械行业叙事切换更缓慢,当前优秀械企估值仍处下区间,但随基本面改善有望跳回上区间[40][43] - 美股CGT(细胞与基因疗法)领域公司估值普遍跌破净资产,技术验证完成但商业前景悲观[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