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搜索文档
因地制宜解决好“去哪健身”
经济日报· 2025-07-17 09:43
政策导向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明确提出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提高生活服务品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 - 政策要求推进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建设,支持社会体育场地建设,发展功能复合的多用途运动场地,稳步增加体育场地供给 [1] - 国家体育总局将扩大健身设施增量、提升质量、用好存量,提升开放服务水平和综合使用效益,推动城乡健身设施从"有"向"优"转变 [3] 行业发展现状 - 全国多地加速打造"15分钟健身圈",专业体育场馆、室外智能健身房、"口袋公园"等设施进一步融入百姓生活 [2] - 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田径场地20.93万个,游泳场地3.97万个 [2] - 球类运动场地303.62万个,其中足篮排场地150.42万个占49.54%,乒羽场地139.54万个占45.96%,其他球类13.66万个占4.5% [2] - 冰雪运动场地2678个,其中滑冰场地1764个,滑雪场地914个 [2] 地方实践案例 - 北京市丰台区每年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列入民生实事项目,按照"建绿必建体育"原则打造多功能运动场所 [1] - 杭州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依托亚运赛事场馆建立综合性城市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已向市民开放 [1] -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街道嘉囿城市休闲公园配备健身步道、篮球场等专业设施,支持多种运动形式 [1] 未来发展方向 - 建议利用数智化技术实现体育场地高效供给,将健身人群与场景、服务内容结合,满足个性化需求 [3] - 提升体育公共服务设施智慧化、标准化水平,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全覆盖 [3] -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统筹规划运动场地建设,挖掘利用城市"金角银边"空间,科学布局群众喜爱的设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