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药一证一品政策
icon
搜索文档
农药行业专家
2025-08-05 11:17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农药行业,重点关注农药管理条例配套规章的修订及“一振一挺”政策的落地[1][2] - 公司未明确提及,但政策影响范围覆盖农药生产、制剂企业及非法生产主体[3][5] 核心政策与行动 1 **“一振一挺”政策落地** - 农业农村部发布农药管理条例配套规章修订,明确政策自2026年1月1日起实施,淘汰无登记证产品[1][10] - 目标:减少同质化内卷(如相同登记证产品),推动市场规范化[2][11] 2 **政风治卷三年行动(7月24日启动)** - 四大整治方向: - 打击非法添加隐性成分(如杀虫剂中未登记的化合物)[2][7][17] - 打击非法生产(无证生产占比约30%,部分品种达70%)[3][19][22] - 禁止母药替代原药加工(提升工艺标准,倒逼原料涨价)[4][20][26] - 监测低价倾销(行业举报+成本核算,如草甘膦价格监管)[4][12][23] - 执法抓手:技术规范(如隐性成分筛选标准)、信用惩戒、四方联动(政府/协会/企业/市场)[9][16] 3 **配套措施与行业影响** - 地方响应:湖南、河北等地协会已跟进政策[5][25] - 标准制定:草甘膦绿底子限量标准(劣质产品杂质含量达7.17% vs 优质0.01%)倒逼母液淘汰[20][21] - 价格修复:部分原药(如法安灵)价格已现上涨[25] 关键数据与市场动态 - 非法生产占比:全行业约30%,部分品种(如绿虫、赛虫嗪)达70%[3][22] - 隐性成分市场规模:杀虫剂领域50-100亿(出厂价),占正规企业销售压力50%以上[18][28] - 登记证审批:新农药登记门槛高,企业铤而走险添加隐性成分(如红蜘蛛防治药剂)[7] 潜在风险与挑战 - 执法难度:隐性成分结构复杂(单产品检测成本超百万),地方财政限制执法积极性[8][15] - 低价倾销界定:成本核算需排除落后工艺(如高能耗企业),避免误判[24] - 政策过渡期:2023-2024年相同产品登记提交超万个,但审批缓慢[11] 行业趋势展望 - 供给端:母药替代标准推动原药涨价,非法产能加速出清[4][26] - 需求端:抗性虫害驱动隐性成分需求(如江西90%用药含添加),政策实施后正规产品(阿维菌素等)或受益[28] - 与2006年环保改革对比:当前环保设施完善,供给收缩力度或弱于历史[27] 其他重要细节 - 企业反馈:非法生产主体竟主动联系协会办理手续,反映政策威慑力[5] - 技术手段:拟发布农药制剂中未登记成分筛选规范,强化检测震慑[9][16] - 区域差异:华南、华东为隐性成分重灾区,杀虫剂领域最严重[7][28] 注:所有数据及观点均引自原文,未进行额外推测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