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住院

搜索文档
“15天再入院率”攀升!
第一财经· 2025-05-20 10:05
核心观点 - 2024年次均住院费用个人负担占比下降5%,但住院总人次增加4.48%,引发对数据真实性的质疑,可能涉及低标入院或分解住院等异常行为[3][4] - DRG/DIP改革后,"15天非计划再入院率"显著上升,东部某省从11%增至14.41%,试点城市增速更快(10.47%→15.58%),与分解住院行为增加相关[7][8] - 分解住院高发于重症、合并症患者,内科病例再入院率高于外科,因诊疗指征模糊且用药空间大[11][12] - 监管面临定义模糊、医院规避手段(如更换主诊断或延迟再入院)等挑战,多数地区仅能标记"疑似"而非"认定"[9][13][14] DRG/DIP改革影响 - DRG打包付费导致医院对超支病例(非高倍率病组)采取分解住院弥补亏损,高倍率病组占比不足5%[9] - 改革后医院通过让患者15天内重复入院或更换主诊断(如高血压改糖尿病)规避监管,基层监管难度大[10][17] - 部分医院对康复类、精神类患者按DRG结算易亏损,需通过分解住院或申请额外补偿缓解压力[23] 监管现状与对策 - 动态监测取代固定天数标准(如原7/15天再入院率),采用大数据标记疑似病例(如A市14天内重复入院均触发预警)[14][21] - A市通过"宽进严出"监管(自动工单提醒+人工复核)将再入院率降至4%,并优化特例单议机制和病组分类[20][21][23] - 基层医院再入院率普遍高于三级医院1-2个百分点,因患者选择空间小且收入压力大[24] 行业痛点 - 分解住院判定依赖专家评审,缺乏全国统一标准,仅少数地区(如泰安市)细化情形[16][17] - 监管资源有限导致"抓大放小",复杂病例(如病因变更的二次手术)易产生争议[18][19] - 经济发达地区(如A市)可通过补偿政策缓解问题,但基层治理仍依赖运气[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