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DIP改革

搜索文档
DRG/DIP改革倒逼进化!百万医疗险市场鏖战升级,哪些成为突围关键?
环球网· 2025-06-30 10:13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商业医疗险的影响 -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从"按项目付费"转向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 导致医疗领域出现门诊治疗费用占比上升、院外购药需求增多等新变化 [3] - DRG/DIP改革使医院更关注成本效益 导致部分医疗费用因达不到百万医疗险免赔额要求而无法赔付 同时患者就医行为和医疗服务供给侧调整使百万医疗险原有保障责任显得不足 [4][5] 消费者需求变化 - 消费者对"院外用药保障"需求激增 并将私立、特需及国际部等医疗机构纳入考量范围 [3] - 消费者希望降低免赔门槛(当前主流产品免赔额为5000-10000元) 并将保障范围拓展至医院外用药及相关医疗服务 [1][4] 产品创新与升级 - 中高端医疗险因涵盖国际部、特需部等医院范围赢得部分消费者青睐 但保费是百万医疗险的近3倍 [7] - 百万医疗险产品迭代升级方向包括:降低免赔门槛、拓展保障范围至一般医疗门急诊、扩大医院范围至民营医院、取消肿瘤特药和治疗手段范围限制、支持使用外购特药等 [8] - 多家公司推出带外购药及器械责任的百万医疗险产品 如众安保险"尊享e生2025"首次放开外购药械责任 不限疾病/清单/场景 太平洋健康险、复星联合健康等公司也推出类似产品 [9] 行业发展趋势 - 国家医保局首次将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纳入调整方案 标志着商保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作用增强 [9] - 保险公司构建多元化保障体系 如阳光人寿覆盖住院一般医疗/重疾医疗/特药等核心责任 众安保险分设健康体和非标体产品线 [11]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依托商保药品目录明确保障边界、优化直赔直付模式、建设多层次药品目录等 [12] 保险公司应对策略 - 需组建专业团队基于DRG/DIP系统分析疾病治疗成本数据 根据医院类型设定不同费率和保障程度 [11] - 需优化理赔流程 提高理赔效率 减少理赔纠纷 [11]
顺应医疗改革潮流,人保健康旗下两款百万医疗险迎来重磅升级
13个精算师· 2025-06-19 16:36
医疗改革与商业健康险发展 - 2025年1月国家医保局实施DRG/DIP新规,医疗费用整体下降趋势下,商业医疗险作为基本医保补充迎来新机遇,百万医疗险前景广阔[1] - 2024年我国医疗支出结构:医保支出2.97万亿元、个人支出2.6万亿元、商业健康险赔付仅3000亿元(占比5%),显示商业医疗险存在巨大发展潜力[3] - 2024年商业健康险保费规模达9773亿元,其中医疗险超4000亿元,百万医疗险占比约20%,主要覆盖住院费用报销且购买者多为医保参保人群[3] 百万医疗险产品升级 - 人保健康升级"好医保·长期医疗"系列产品,旗舰版2025新增外购药械责任保障住院期间院外购药需求[8] - 旗舰版2025特定药械清单从199种特药+3种CAR-T抗癌针扩展至1500余种先进药械(含944种进口药、353种原研药、68种器械及大湾区/博鳌乐城特药)[9] - 保障范围扩展至340家公立医院国际特需部+121家私立医院,质子重离子诊疗中心从1家增至10家,投保年龄上限从55岁提至60岁[12][16] - 新增家庭医生服务形成11项健康管理体系,强化慢性病和老年群体保障[17] 中老年医疗险市场布局 - 针对60岁以上人群(2024年达3.1亿人占22%)及慢性病患者(75%患病率),升级"好医保·中老年长期医疗(2025版)"提供20年保证续保[17][20] - 产品同步增加外购药械责任和先进医疗资源覆盖,填补高龄人群保障缺口[20] 公司经营与行业地位 - 人保健康2024年原保费收入487亿元(+7.7%),互联网客户达7600万人,覆盖全国31省333地市[24] - 2025Q1保费收入281亿元(寿险业第11)、净利润24.3亿元(+134.5%),专业健康险公司中规模利润双领先[24] - 2024年总赔款245亿元(人身险业第3)、医疗赔付3188万件(行业第1),签约161家三甲医院及4675家一站式理赔机构[25]
“15天再入院率”攀升!
第一财经· 2025-05-20 10:05
核心观点 - 2024年次均住院费用个人负担占比下降5%,但住院总人次增加4.48%,引发对数据真实性的质疑,可能涉及低标入院或分解住院等异常行为[3][4] - DRG/DIP改革后,"15天非计划再入院率"显著上升,东部某省从11%增至14.41%,试点城市增速更快(10.47%→15.58%),与分解住院行为增加相关[7][8] - 分解住院高发于重症、合并症患者,内科病例再入院率高于外科,因诊疗指征模糊且用药空间大[11][12] - 监管面临定义模糊、医院规避手段(如更换主诊断或延迟再入院)等挑战,多数地区仅能标记"疑似"而非"认定"[9][13][14] DRG/DIP改革影响 - DRG打包付费导致医院对超支病例(非高倍率病组)采取分解住院弥补亏损,高倍率病组占比不足5%[9] - 改革后医院通过让患者15天内重复入院或更换主诊断(如高血压改糖尿病)规避监管,基层监管难度大[10][17] - 部分医院对康复类、精神类患者按DRG结算易亏损,需通过分解住院或申请额外补偿缓解压力[23] 监管现状与对策 - 动态监测取代固定天数标准(如原7/15天再入院率),采用大数据标记疑似病例(如A市14天内重复入院均触发预警)[14][21] - A市通过"宽进严出"监管(自动工单提醒+人工复核)将再入院率降至4%,并优化特例单议机制和病组分类[20][21][23] - 基层医院再入院率普遍高于三级医院1-2个百分点,因患者选择空间小且收入压力大[24] 行业痛点 - 分解住院判定依赖专家评审,缺乏全国统一标准,仅少数地区(如泰安市)细化情形[16][17] - 监管资源有限导致"抓大放小",复杂病例(如病因变更的二次手术)易产生争议[18][19] - 经济发达地区(如A市)可通过补偿政策缓解问题,但基层治理仍依赖运气[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