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可靠性提升

搜索文档
【行业政策】一周要闻回顾(2025年4月28日-5月4日)
乘联分会· 2025-05-06 16:43
工业和信息化质量工作通知 - 核心观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关系,激励制造业企业向卓越质量攀升,打造"中国制造"卓著品牌,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4] 总体要求 -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4] - 基本原则: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激励制造业企业向卓越质量攀升 [4] - 目标:打造更多"中国制造"卓著品牌,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4] 重点任务 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 - 增强企业质量意识:落实《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实施意见》,加强相关宣贯解读,引导企业树立科学质量观,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 [5] - 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评价:指导地方对制造业企业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评价,引导企业按照"经验级、检验级、保证级、预防级、卓越级"的梯次路径渐进式提升质量管理能力 [6] - 提升企业质量发展能力:支持研制质量管理能力配套标准,组织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贯标,普及先进质量工具方法,推广质量管理典型经验 [6] - 深化质量管理数字化应用:持续推广《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实施指南(试行)》,挖掘一批带动性强、可复制推广的质量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 [7] 推动重点产品提质升级 - 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开展质量关键技术攻关 [8] - 推动制造业可靠性水平提升:落实《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聚焦机械、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深入实施基础产品可靠性"筑基"和整机装备与系统可靠性"倍增"工程 [8] - 提高重点产品质量水平:落实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低空装备等领域政策措施,支持仪器仪表、农机装备、航空等领域高端关键零部件质量攻关 [8] 促进重点行业优质发展 - 夯实产业质量发展基础:鼓励研制先进质量标准,加快高水平质量标准供给,倒逼企业持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9] - 开展制造业"三品"工作:深入推进重点行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名品精品、经典产业 [9] - 增强产业发展载体质量竞争力: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等,推进先进质量标准实施、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公共服务 [10] 提升质量公共服务效能 - 强化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功能:修订相关管理办法,新核定一批实验室,指导实验室强化检验检测、质量诊断等功能 [11] - 发挥质量公共服务机构作用:支持机构综合运用计量、标准、检测、认证等要素资源,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12] 完善质量发展长效机制 - 建立质量发展监测体系:加强质量发展形势研判跟踪,开展质量数据动态监测和分析应用,构建制造业质量水平指数 [13] - 提升质量人才素养:支持面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质量管理和技术技能人才开展专业培训,提高行业质量意识和人才质量素质 [13] 推动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 - 加快中试平台梯次培育:加强制造业中试平台储备,优化布局重点方向及建设路径,更新相关建设指引 [14] - 持续推进中试能力提升:遴选一批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推广价值的中试优秀场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放中试服务资源 [14] - 强化资源要素支撑保障:成立制造业中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制造业中试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15] - 优化中试产业发展生态:发布制造业中试平台服务资源目录清单,建设管理服务平台,构建中试数字地图和中试云服务网络 [15] 推进"中国制造"品牌建设 - 夯实品牌发展基础:加快制修订品牌培育、管理和评价标准,健全制造业品牌标准体系 [16] - 加快品牌建设培育:鼓励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强化品牌建设与技术创新、质量提升融合发展 [16] - 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开展"中国制造"质臻品牌全国行活动,举办品牌经验分享、品牌建设沙龙等活动 [16] 保障措施 -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年度安排,加大政策激励 [18] - 年度工作总结请于2025年12月15日前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18] 轻型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标准修订 - 核心观点: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网联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必要对现行的GB11562-2014标准进行重新修订,以顺应我国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要求 [21] 标准修订背景 - 现行标准GB 11562—2014《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于2014年12月31日发布、2015年7月1日实施 [21] -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新产品的检测 [21] - 现行标准无法指导新技术的开发,不利于我国汽车领域安全新技术的采用和检测认证工作的开展 [21] 标准修订内容 - 适用范围:更改标准的适用范围,适用于M1类和N1类汽车 [20] - 技术要求:更改了前方视野遮挡的豁免要求,增加了对"摄像机-监视器系统"的技术要求,增加了关于FVA(视野辅助)的技术要求 [20] - 测量方法:增加了对V2点离地高度超过1650 mm时的视野要求,增加了对于方向盘、FVA位置调节的要求 [20] - 其他修改:增加了同一型式判定,增加了文件实施日期,删除了车辆乘坐位置H点和实际靠背角的确定程序 [20] 标准修订意义 - 有利于提升汽车的行驶安全,避免出现车内乘员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的伤亡,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21] - 顺应我国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要求,及时跟上国际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21] - 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加快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