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处保障
搜索文档
思想者观察:加快推动新形态就业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中国青年报· 2025-09-21 12:13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现状 - 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位置服务”与“云端工作”两大类,前者如网约车、外卖配送,属劳动密集型,后者如在线设计、知识服务,属知识密集型,目前以“位置服务”类为主,“云端工作”类逐渐增长 [2] -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总数达8400万,占全国职工总数约20.9%,其中职业主播约1500万人,长途货运司机1400余万人,网约配送员约1200万人,网约车司机约700万人,快递员约320万人 [2] - 劳动者平均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分别为38.3岁、13.8年,年龄与学历偏低,工作模式灵活,人员流动性大,传统劳动关系较难覆盖 [2]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的挑战 - 收入波动明显,灵活就业人员收入波动系数达到0.43,远高于固定工作的0.12 [3] - 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20%,高于企业职工,且缴费中断比较频繁,参保率不高 [3] - 部分岗位如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面临无人驾驶汽车、虚拟数字人、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的替代风险 [3] - 劳动者因学历不高、技能不强而被动进入市场,劳动关系责任界定模糊,权益保障落实难度大,存在生存焦虑感、边缘感与漂浮感 [3] 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 政策目标为推动新形态就业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实现高质量就业,构建“愿意做、做得好、有保障”的路径 [1][4] - 鼓励劳动者进入AI训练师、跨境电商、智能运维、数据分析等新兴知识密集型行业,推动从“位置服务”类向“云端工作”类转变 [4] - 建立以身份证为唯一识别码的专属社保账户,实现不同平台、不同地区间的无缝参保与权益记录对接,提升参保便捷性与连续性 [4] 具体保障与支持措施 - 完善多元技能认证体系,提高劳动者的社会认可度和就业“含金量”,增强职业归属感 [6] - 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技能培训平台,线上提供视频课程、技能测评等服务,线下设立“新形态就业成长中心”提供职业指导 [6] - 强化平台用工合规管理,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建立平台用工登记与信息报送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合监管数据库 [6] - 完善劳动争议调处保障,形成“企业先行处理、政府及时介入”的多层次机制,依托互联网仲裁平台提供快速服务 [6] - 推动职业伤害保障扩面提质,自2022年7月在北京、上海等7省市启动试点,已覆盖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1000多万人,将稳步扩大覆盖面 [7] - 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定制化金融产品,如低息创业贷款、灵活还款计划与收入波动保障保险,探索建立信用积分与职业信用档案制度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