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育+思政+非遗
搜索文档
劳育、思政、非遗: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建造学院“五育融合”实践谈
央视网· 2025-11-03 14:07
课程体系创新 - 构建“七个一”课程体系以解决传统职业院校劳育停留在“打扫卫生、简单体力劳动”表层的问题 [2] - 学习工匠案例以引导学生感悟“劳动创造价值、匠心成就卓越”并树立“以劳动为荣”的职业观 [2] - 邀请省级非遗传承人驻校设工作室 每周进行2-3次实操课 从传统纹样教起并融入红色元素设计 [2] - 学生3-5人组队完成非遗作品创作 方向包括复刻传统竹篮 设计现代审美竹编品或编织红色标语 [2] - 组织劳动感悟分享会 让学生结合竹编实践分享对劳动 非遗 红色文化的理解 [2] - 通过作品竞拍让学生直观感受“劳动创财富、技能显价值” 优胜者获“非遗传承能手”荣誉证书 [3] - 组织学生带作品进社区和小学进行社会实践 展技艺 讲红色理念 手把手教学以增强社会责任感 [3] - 引导优秀作品申报校级 省市级双创项目并参加技能竞赛 形成“学技艺-做作品-传文化-创价值”链条 [3] 思政教育融合 - 以吉水竹编为媒介将红色元素融入教学创作 打造“指尖红色课堂”以改变课堂说教模式 [4] - 创作采用“平面+立体”双轨模式 平面创作以竹篾为笔 竹编底板为纸围绕红色场景与精神创作 [4] - 立体创作将红色元素与实用器物结合 如设计“星星之火”装饰画 制作带五角星的相框和印红色符号的笔筒 [4] - 实践模式让学生从“听故事”变为“做故事” 通过亲手编织深刻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 [4] - 将“基层实践”作为劳育与思政融合的延伸 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暖童心”公益活动 [4] 社会实践与成果转化 - 学生为社区和小学活动充分备课 将竹篾裁成10-15厘米短节并打磨毛刺 设计简易红色模板和生动故事 [5] - 活动对留守儿童而言既学习非遗技能和红色历史 又获得情感陪伴 对学生而言则巩固技艺并体会“传艺+关爱”价值 [5] - 学院探索“以赛促教、以赛促创” 组建“三师指导团队”包括学校教师 企业导师和非遗传承人 [6] - “三师”团队指导学生针对家居 文旅 校园需求开发红色装饰画 井冈山文创礼盒和竹编纪念品等产品 [6] - 对接本地竹材厂建立“校企生产基地”实现小批量标准化生产 部分产品进入文旅店和校园超市 [6] - 自2021年起学生连续3年在省职业院校技能赛“产品艺术设计”赛项获省级一等奖 [6] 模式成效与未来展望 - 该模式成功打破劳育 思政 非遗三者壁垒 实现学生“技能提升 文化传承 情怀厚植”的三维成长 [7] - 从成效看学生参与劳动与社会实践积极性显著提升 劳动意识增强 对非遗与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增强 [7] - 相关案例获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课题 江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及吉安市社科规划课题立项 [7] - 未来计划推动“非遗进校园”延伸至中小学 联合多校开展非遗社团并由学生志愿者担任指导 [7] - 深化校企协同与非遗转化 探索“竹编+乡村振兴”以助力地方产业发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