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五育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鸿雁匠心育文明——记“全国文明校园”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杭州日报· 2025-07-22 10:37
职业教育发展 -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作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之一,被誉为"新型劳动者的摇篮"和职业学校的"领头雁",多年来在技能竞赛中获奖无数 [1] - 学校通过"名校+名企"战略路径,早在2004年就成为杭州市政府推动"名校集团化战略"的五大先行者之一,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3] - 学校设有环境监测技术、无人机操控、烹饪等多个专业项目组,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 [1] 校园文化建设 - 学校以"六好学校"建设为标准,推进文明校园创建,营造"洁绿优美的花园、温馨和谐的家园、赋能成长的乐园"的"三园"理念 [2] - 学校构建了"鸿雁"精神文化体系,包括循迹馆、人工智能创客空间、电气工程训练中心、烹饪文化园等多个文化阵地 [3] - 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通过"国旗下的诵读"、"五育融合"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 [2] 社会服务与影响力 - 烹饪专业学生每年为社区老人制作并送上暖心糕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杭州亚运会期间深入社区服务 [3] - 学校荣获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是杭州市唯一入选的高中学校 [1] - 学校表示将以更高标准推动文明校园建设,赋能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更多担当 [4]
济阳区打造黄河以北教育新高地
齐鲁晚报· 2025-07-11 07:02
教育发展规划 - 济阳区发布《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未来三年教育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布局 [2] - 计划用三年时间将济阳教育打造成黄河岸边的耀眼明珠,目标建设现代化一流教育强区 [2][7] -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近五年新建19所现代化校园,新增学位1.34万个 [2] 教育资源建设 - 2025年推进济北中学扩建、南湖实验小学扩建及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济阳校区建设 [2] - 完成教育城域网升级,中小学局域网覆盖率100%,12所学校建成智慧校园 [5] - 启动"三带六共"总校制办学改革,打造5组总分校,形成多学段衔接、跨区域联动的办学模式 [3] 教育改革与创新 - 实施教育评价、校长职级制等20余项重点改革项目,推出100余项创新举措 [4] - 2025年确定为"教育精细化管理年",征集创新案例132个 [4] - 学前教育镇村一体化和城乡集团化办学获评山东省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4] 数字化教育发展 - 运用AIGC技术建设教育数据资源库,推动城乡共教共研 [5] - 永康街小学开展3D打印设计课程,新元学校机器人编程团队在全国赛事获奖 [5] - 构建"城乡教育数字共同体",实现育人过程智慧化、教学管理智能化 [5] 特色教育成果 - 开发118门特色课后课程,包括黄河泥塑、济阳黑陶等传统文化项目 [6] - 新元学校"农民画工坊"登上中国教育新闻网 [6] - 济阳籍运动员杨飞飞、谷瑶瑶获亚运金牌,刁志杰等学子考入清华北大 [6] 教育品牌建设 - 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7] - 打造"讲好黄河故事·培育善美学子"德育品牌 [7] - 职业中专获评山东省"双高校",特殊教育学校通过省级办学质量验收 [7]
以改革破局 以创新提质——常州以综合改革探索“教育强市”建设
新华日报· 2025-06-11 08:32
教育政策与改革 - 常州成为江苏省首个全域创成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的设区市 [1] - 常州入选首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 [2] - 印发《常州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五大中心任务:全面坚持五育并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 教育资源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常州市基础教育阶段共有幼儿园434所,在园幼儿12.19万人;义务教育学校373所,在校学生50.61万人;普通高中43所,在校学生8.09万人 [3] - 2021—2024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学校190所,竣工164所,新增学位12.15万个,总投资超250亿元 [3] - 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建成常州市"1+1+N"智慧教育云平台 [3] 教育质量提升 - 常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分别达到98.4%、94.6%、48.8% [5] - 全市建成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174所,占比46.6%,覆盖各个区域、兼顾城乡学校 [5] - "十四五"期间,全市共1.1万余名义务教育教师参加交流轮岗 [5] 教育创新与实践 - 解放路小学创新构建"百米资源圈",连接周边30余个单位,开发近60门课程和活动,累计覆盖师生近3000人次 [4] - 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探索馆校协同育人新模式,开发"悦纳龙城,博广多闻"系列课程,构建"1+N"学科融合模式 [4] - 常州建立"双减"市级联席会议机制,推出"三四三"作业管理模式和"5+2+1"课后服务模式,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100%覆盖 [5] 德育与素质教育 - 建成467个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主题化、系列化组织开展学生教育实践活动 [6] - 全域推进"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形成"党建领航、区域协同、五位一体、知行合一"的常州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新路径 [6] - 持续建构完善涵盖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种类的综合性美育课程体系 [6] 劳动教育 - 2021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2023年出台全国首部劳动教育地方性法规《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 [7] - 实施劳动教育"百千万工程",建成100个优质示范基地,打造200门精品劳动课程,推行100项学校劳动和家庭劳动任务 [7] - 创新实施学生劳动素养监测,构建小初高一体化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7]
三年服务学生8.7万余人次,北京晒出“五老助双减”成绩单
新京报· 2025-05-30 10:23
北京"五老助双减"工作成效 - 2022年起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在16个区及燕山地区选定试点校开展"五老助双减"工作,试点校从67所拓展至130多所 [1][4] - 累计500余名"五老"参与,开展活动3800余次,指导教师3200余人次,服务学生8.7万余人次 [1][4] - 工作内容包括指导教研教学、课后服务、家庭教育指导、督导把脉问诊等,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4] 北京经验示范意义 - 教育部关工委主任李卫红指出北京形成系统成熟、操作性强的综合方案,为全国提供示范借鉴 [2] - 北京经验包括明确"五老"政治、经验、专业优势,重点提升课堂教学水平、课后服务质量、科学教育及家校社协同育人 [2] - 北京市教委通过"大减法、小加法"思路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五老"成为首都教育"银发力量" [3] 未来工作计划与资源储备 - 北京将扩大"五老"队伍,近五年退休校长、书记及骨干教师达1.5万名,计划吸收新退休学科带头人优化队伍结构 [5] - 加强培训指导,将参与教研的"五老"纳入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范围 [5] - 东城区、朝阳区教科院附校等分享经验,西城区、门头沟区退休教师代表交流工作体会 [5] 实地观摩与机制建设 - 与会代表实地观摩东城区分司厅小学、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等校的"五老助双减"实施情况 [5] - 北京通过调研摸底、制定试点方案、专家培训等机制建设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4]
打造“五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
新华日报· 2025-05-27 05:51
心理健康教育范式转型 - 心理健康教育正从单一矫治转向全面发展范式 更强调教育和发展功能而非仅关注心理障碍个案[1] - "五育并举"框架重塑积极心理理念 将德智体美劳转化为心理资本开发核心维度[1] - 德育培育道德品质 智育提升创新思维 体育塑造健康体魄 美育促进情绪表达 劳育增强自我效能感[1] 多维育人平台构建 - 需构建虚实交融的育人载体 结合网络社交媒体虚拟社会化与现实社会化[2] - 技术赋能方面建立"云端+地面"双轨平台 利用大数据生成"学习画像"精准识别需求[2] -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场景 将抽象心理概念具象化以监测动态变化[2] 系统化干预实践路径 - 建立"预防-发展-矫治"三级干预模型 分层分类实施精准化体系[3] - 预防层级强化心理韧性 发展层级提升情感管理 矫治层级重建自我效能[3] - 德育增强共情能力 智育优化认知结构 体育调节神经递质 美育浸润情感认知 劳育磨炼意志品质[3] 心理发展动力机制重构 - 通过价值观引领 认知升级 身心调节 情感净化 意志强化五维度协同构建心理资本网络[4] - 教育范式革新本质是对育人规律的把握 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4]
北京市发布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国经营报· 2025-05-14 22:59
政策背景与核心内容 - 北京市首次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一体谋划部署,同步提升学生强健体魄和积极心理品质[2] - 政策聚焦五育融合、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组织保障五大方向,提出20项具体措施[1] - 将学生身心健康指标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加大经费支持保障力度[5] 家校协同与网络管理 - 落实家访制度,对特殊家庭、行为异常等六类情况做到"六必访"[3] - 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全面记录学生身心发展、学业表现等情况[3] - 加强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管理,严格学校手机管理制度,推动"息屏行动"[3] 五育融合与全面发展 - 深化劳动教育"一校一清单"制度,突出全员美育实践[4] - 强化五育融合,增强学生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4] - 基础教育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小学每周5节,初中4~5节,高中3~5节[6] 健康问题与应对措施 - 我国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19%,6岁以下儿童达10 4%[5] - 重点关注和预防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和心理健康等问题[6] - 开展学生常见病监测,包括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量监测[6] 技术应用与未来规划 -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家庭教育智能体[1] - 启动"京娃"智能体培育建设,分析学生运动时长、负荷和营养膳食[7] - 为学生提供精准健康服务[7]
人工智能赋能“未来课堂” 武汉小学生自制智能火星救援车
长江日报· 2025-05-13 08:25
数字化教育实践 -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小学湖畔校区作为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基础教育现场观摩点,展示数字教育经验 [1] - 学校"星屿学院"占地3000平方米,设有教研室、创客室等区域,采用STEAM项目式学习方式探索人工智能 [2] - 学生通过VR设备沉浸式体验火星环境,并运用3D打印、AI技术完成火星车模型设计与微电影制作 [2][3] AI技术应用 - 学生使用AI音乐软件创作歌曲,并通过直播形式展示项目成果 [3] - 学校入选2024年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 [4] - AI赋能的智慧体育设备实时采集学生体能数据,智能手环监测心率和步数,系统可自动预警并优化教学 [5][6] 智慧校园生态 - "智趣数字社区"包含学分银行、生活超市等板块,学生可将"五育"奖章兑换为数字流通币进行消费或娱乐 [7] - 自动热干面机实现40秒出餐,与学分系统联网支持扫码消费 [8] - 学校建成"五育"评价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形成一生一档的个性化档案 [8]
南京:AI赋能“五育”融合育全人
中国青年报· 2025-05-11 19:19
教育数字化转型 - 南京通过跨学科整合推动五育协同发展 打破学科壁垒 使德体美劳发展可视化可评价 形成"技术+人文"双重关怀的教育均衡新思路 [1] - 传统教育中智育占核心地位 五育各自为政 德育难渗透数理课堂 美育难结合劳动实践 体育缺乏跨学科机制 传统分数导向模式难以量化德体美劳成效 [2] - 南京实践不仅是教育工具升级 更是教育理念革新 对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 AI技术应用场景 -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使用智能手环采集学生运动数据 AI分析心率 运动消耗等指标后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 使该校肥胖率下降 体测达标率明显上升 [2] - 南京建设近30个生物跨学科实验室 通过智能设备让学生观察动植物生长 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 目前校园已部署智能机器人 数智作业系统等10余项AI装备 [2] - 科利华中学采用智能绣花机与AI设计终端结合 学生设计图案后由机器自动刺绣 降低技术门槛实现劳育与美育无缝结合 48名初一学生完成创意作品 [4][5] 基础设施投入 - 2024年南京市教育局投入2300万元为全市625所中小学配置标准化实验仪器 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实验仪器全域配置的城市 [3] - 计划确保全市中小学100%开设人工智能课程 打造三类人工智能实验室和100个创新应用场景 [3] 跨学科教学创新 - 科利华中学开展体育与数学跨学科课程 学生佩戴手环收集运动心率数据并绘制函数图像 47名初三学生完成10余张图像 研究成果与AI结论高度吻合 [6] - 新城小学六年级数学课运用平板电脑内置指南针 测距仪等AI程序完成《绘制平面图》教学 通过弹幕互评和AI打分提升课堂互动性 [7] 全链条育人模式 - 南京师大附中仙林学校部署巡航机器人识别校园脏话并播放音乐提醒 通过AI贯穿育人全链条 初二学生提出该创意并获得实施 [8] -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副校长李森将AI应用于数学课程 学生使用平板电脑绕建筑物自动测距 解决传统绘图教学中方位误差难题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