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搜索文档
西藏今年全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3000亿元 达到第三个千亿目标
央视网· 2025-08-05 10:45
央视网消息:2025年8月5日(星期二)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西藏自治区党委书 记王君正,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嘎玛泽登介绍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 就,并答记者问。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雪域高原建立起了立体的交通网络,世界屋脊不再是孤岛,从青藏川藏公路通 车,到青藏铁路建成运行,"复兴号"飞驰雪域高原,西藏告别了"人背畜驮",初步建立起了涵盖公路、 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网络。2024年底,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和铁路运营里程分别达到 了12.49万公里、1359公里,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83条。青藏、川藏、藏中、阿里4条电网建成投用,主 电网覆盖所有县(区、市)。农村饮水安全得到根本的解决,所有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和4G网络通达。 制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为西藏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介绍,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西藏历史翻 开了崭新的一页。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的60年,是不平凡的60年。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 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政权,实行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 ...
“宝贝”来了!辽博新展109件(组)文物首次展出
人民网· 2025-07-31 09:41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山海共融 和合共生——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将于7月31日在辽宁省博物馆正式开展 [1] - 展览由中共辽宁省委统战部、辽宁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博物馆、大连民族大学承办 [6] - 展期4个月,持续至2025年11月30日,地点在辽博一层1、2号展厅 [6] 展览内容 - 文物跨度28万年,涵盖从旧石器时代至今的历史进程,是辽博历史上时代跨度最大的一次展览 [2] - 共展出29家文博机构的512件(组)文物藏品,其中外借文物264件(组),一级文物57件(组),109件(组)文物为首次展出 [2] - 展品包括辽博"古代辽宁"展览中的部分展品如玉猪龙、伯矩甗、鸭形玻璃注,以及省内外的其他重要文物如滑石人像、浮雕人面斧凿石范、清太祖高皇帝玉册等 [2] 展览意义 - 系统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辽沈大地的演进、形成、发展历史脉络 [4] - 生动展现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精神家园的鲜活场景 [4] - 全面展示辽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与重要贡献 [4]
沙盟海誓情 和合石榴红——“大漠孩子看大海”和合石榴籽融情行动综述
中国新闻网· 2025-07-15 17:05
民族团结交流活动 - 台州援疆"大漠孩子看大海"和合石榴籽融情行动成功举办,20名新疆阿拉尔市各族青少年参与 [1] - 活动由台州市援疆指挥部、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统战部等多部门联合举办,旨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 - 活动内容包括参观大陈岛垦荒纪念碑、青垦文化纪念馆等,学习垦荒精神 [3][5] - 学生们参观东航水产育苗科技基地,了解台州援疆助力三门青蟹在阿拉尔盐碱水塘养殖成功,今年已有120万只蟹苗投放 [7] - 活动还组织参观临海紫阳街千年府城、天台和合人间文化园等,感受中华文化 [9][14] 文化体验与交流 - 学生们参观国清讲寺,感受佛教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性 [12] - 在天台和合人间文化园,学生们接触3000余件和合文化文物,了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哲思 [14] - 参观三门核电站公众科普展厅,了解核能发电技术,感受国家科技力量 [16] - 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和交流,让"五个认同"在具体体验中变得可触可感 [16] 双向交流机制 - 台州市援疆指挥部建立"双向融情"机制,除"大漠孩子看大海"活动外,还组织"大海孩子看大漠"活动2批次、300人次 [17] - 两地学生交换礼物,表达民族团结情感,计划未来继续交流 [17][19] - 活动促进台州与阿拉尔两地文化交流,架起连接大漠与大海的心灵之桥 [19]
见证多元文化交融影响,“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讲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厚重(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7-13 05:58
西夏陵申遗成功 - 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1] - 西夏陵是11至13世纪西夏王朝的陵墓遗址群,坐落于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 [1] - 遗址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包含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顷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 [2] 文化遗产价值 - 西夏陵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王朝考古遗存 [2] - 陵区布局与贺兰山山势相关联,展现恢宏气势 [1] - 出土文物如绿釉鸱吻兼具龙与鱼元素,反映对中原建筑文化的吸收与创新 [4] - 考古发现西夏、汉两种文字碑刻,体现民族深度融合 [4] 历史研究价值 - 西夏陵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 [2] - 陪葬墓出土铜牛、石马反映西夏社会从游牧向农耕畜牧兼营经济转变 [4] - 西夏王朝位于丝绸之路关键位置,通过朝贡、榷场等形式与周边政权贸易交流 [5] - 出土钱币、丝绸等文物展现西夏在欧亚大陆商贸交流中的枢纽特征 [6] 保护技术成果 - 敦煌研究院团队采用土坯砌筑、夯筑支顶等技术解决土遗址根部掏蚀问题 [7] - 保护技术被韩国专家誉为"国际典范",为全球干旱区土遗址保护提供经验 [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保护管理方面的努力和成绩 [7] 社会参与影响 - 申遗过程凝聚全民力量,周边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各界捐赠艺术作品 [9] - 遗产保护惠及周边群众,推进社区更新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 [10] - 原陵区农民迁入新社区后在景区就业,生活水平提高 [10] - 未来将健全文物监测、学术研究和社区参与的长效机制 [10]
共绘雪域高原同心圆——第十批援藏和第五批援青工作纪实
新华社· 2025-07-07 23:08
教育领域支援成果 - 上海援青教师团队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实现71.43%本科上线率,并建立1∶3比例的本地教师结对培养机制[2] - 教育支援模式升级为东西部协同发展,受援地每年选派校级领导及骨干赴沪研修[2] - 江苏省援青教师团队推行学校改革,设立"茉莉花开"助学金,带动本地教育水平提升[12] 医疗领域突破性进展 - 辽宁援藏团队推动那曲市人民医院获"国家胸痛中心"认证,急性胸痛救治时间压缩至30分钟,建立覆盖9区县的"1+9+N"胸痛救治网络[3] - 山东援青团队助力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通过三级综合医院验收,捐赠9台血透机,鲁青眼科成为青甘交界地区诊疗中心[3] - 西藏青海累计开展医疗新技术1300余项,救治急危重症患者18.27万人次[5] 特色产业发展与转型 - 青海共和县龙羊峡水库三文鱼养殖项目占国内市场份额超三分之一,出口货值占全国同类产品98%[7] - 上海援青团队开发黄河女儿湾等特色景区,科技部团队攻克寒地小龙虾越冬技术,北京团队推动玉树牦牛产业标准化带动牧民户均增收万元[8] - 西藏日喀则国际陆地港启用后通关时间压缩60%,2024年进出口额达36.07亿元(同比+41.84%),实现1015吨货物跨境流通[8] 文旅与清洁能源融合 - 华能集团在青海尖扎县德吉村推动"清洁能源+生态旅游"模式,民宿经营者年收入达9万元[6] - 上海援青教师汤声声融合非遗乐器与西洋音乐,创作《从黄河到长江》音乐会,开展32场高原音乐思政课巡演[10] 区域开放与贸易升级 - 日喀则陆地港创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机制,打破跨部门信息孤岛,激活西藏面向南亚贸易潜力[9] - 援藏资金166.54亿元投入西藏九大特色产业,实施项目2900余个,推动高原农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8]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是一家人
广西日报· 2025-07-07 10:22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 - 广西全区共有社区2373个,形成多种互嵌式类型,如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重大工程搬迁社区、外来客商社区、旅居者社区、城市原生社区和新兴社区 [7][17] - 全区71.0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到50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72.42% [13] - 广西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采取"插花式"安置,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格局 [15] 社区经济发展 - 河池市天峨县长安家园社区的易安产业园引进壮峨食品有限公司、长安制衣厂等企业和就业帮扶车间8家,吸纳搬迁群众就业1000余人,人均月收入3600元以上 [51] - "小梁送工"就业服务项目累计组织输送各族劳动力14.5万人次,实现总增收超1600万元 [47] - 百色深圳小镇兰花基地通过产业培育,使搬迁群众从打零工转变为经验丰富的兰花种植能手 [52][53] 社区文化融合 - 广西三月三已发展成为各民族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传承的中华文化符号 [60] - 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社区建立乡愁记忆馆,展示各民族的历史图文资料、生产生活实物,唤起情感共鸣 [62] - 富川瑶族自治县古明城推出"明城有约"系列历史民俗文化实景演出,成为各民族常态化大联欢的盛会 [64][66] 社区服务创新 - 北海市旅居者联合会创新"党建+8"融入社区管理模式,获得自治区和国家相关部委的肯定 [33] - 百色市深圳小镇配套建设深百实验学校,通过集团化办学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显著提升搬迁学生成绩 [79] - 灵川县九龙社区打造"家文化 邻里爱巢"主题,开设国学、茶艺、书画等共学课堂,解决"一老一小"服务难题 [83]
一门课如何让“Z世代”紧抱成“石榴籽”
中国青年报· 2025-07-06 10:55
高校思政课程创新 - 中央民族大学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 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历史智慧结合 通过历史故事和鲜活素材展现民族交融历程 [3][5] - 课程突破传统"中原王朝史观"和单一民族叙事 纠正西方错误史观 采用有形有感有效的教学方式 [5] - 北京联合大学通过红色音乐会 红色足迹研学等创新形式 让抽象的民族理论变得可触摸 [6][8] 跨民族交流实践 - 陕西师范大学"红烛苗圃"项目组织6省14县100多名各族青少年开展文化交流 探访革命圣地与科技基地 [6] - 暑期300余名师生将赴14个边境县市 与各族青少年持续开展实践交流 [6] - 中央民族大学彝族学生依火伍牛通过西电东送3万亿千瓦时数据(三峡年发电量34倍) 理解民族共生关系 [5] 民族文化融合案例 - 内蒙古牧民1959-1961年收养3000名南方孤儿 "草原母亲"哺乳汉族幼童的史实成为课程典型案例 [3] - 红军长征"彝海结盟" 明清"改土归流"等历史事件被用于讲解民族平等理念和区域自治制度渊源 [8] - 西南边疆民族跨村寨协作抗灾 共耕共收的当代实践被拍摄成《千年之约》纪录片 [9] 教育成果转化 - 陕西师范大学近千名大学生通过"云端支教"服务1300余名少数民族小学生 搭建数字桥梁 [10] - 北京联合大学新疆籍硕士玛依娜·阿得力别克选择返乡 将课程助教经验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 [10] - 课程设计"树立认知-升华认同-引导行动"三阶段 最终实现从情感共鸣到理性认同的转化 [11][12]
两岸以船政文化为纽带追溯共同历史记忆
新华网· 2025-07-02 09:58
两岸船政文化交流活动 - 活动在福州马尾举办,作为第十七届海峡论坛重要配套活动,吸引两岸船政专家学者、船政后裔、台青代表等200余人参加研讨 [1] - 活动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为契机,以船政文化为纽带 [1] - 主旨演讲主题为"向海图强 共守家园",追溯两岸共同历史记忆,为文化传承发展建言 [1] - 开展多场交流活动,主题包括"共同弘扬船政文化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船政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1] 船政文化历史意义 - 船政建设对加强东南海防有重要意义,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等人承袭了闽人对于建设台湾的长久思考 [1] - 台湾在祖国海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1] - 船政文化是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历史标志,体现两岸共同抵御外辱、守护家园的抗争史 [1] - 船政与台湾抗战的历史渊源是连结海峡两岸的宝贵精神财富 [1] 两岸合作与研究 - 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记忆,相关史料既在大陆也在台湾,需要两岸合作挖掘研究 [2] - "船政抗战史迹调查"项目启动,未来将持续推进船政抗战历史研究、史料整理与挖掘 [2] - 活动旨在弘扬船政先辈爱国主义精神,推动海峡两岸携手共话,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2]
爱国团结跟党走 青春奋进新征程——全国青联五年工作综述
新华网· 2025-06-30 10:38
全国青联工作成果 - 全国青联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将于2025年7月2日至3日在北京召开,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经验并部署未来五年目标任务 [1] - 五年来全国青联引导广大青联委员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1] - 各级青联组织积极促进各族各界青年交往交流交融,凝聚强国有我的青春合力 [1] 思想政治引领 - 全国青联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引领摆在首位,引导青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 - 五年来面向1500多名全国青联委员开展政治培训,动员17万余名各级青联委员参加各类学习活动 [3] - 2024年9月审议通过《全国青联理论学习规则(试行)》,推动理论学习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 [3] - "青联大讲堂"走进厂矿、学校、乡村、社区,用"青言青语"讲好党的创新理论 [4] 青年统一战线 - 实施"千联万聚常引"工程、"伙伴讲堂"、"青社学堂"等教育实践活动,扩大对新兴领域青年的组织吸纳 [5] - 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百千万"工程,组织700万名各民族青少年书信结对 [5] - "港澳青年看祖国"、海峡青年论坛等活动吸引数以万计港澳台青年来内地交流 [5] - "青暖华夏"主题活动等覆盖华裔新生代、海外留学生近40万人次 [5] 青年建功行动 - "青年科学家百城行"走进全国百城百企,2024年动员3000余名青年科技人才参与,促成科技项目签约200余项 [7] - "青联组织服务千村"计划服务乡村1600多个,助销农产品17.8亿元 [8] - "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带动青少年参与"保护母亲河"等实践活动 [8] -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组织数以千万计青年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防汛抗旱等服务 [8] - 招募派遣22万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为大美边疆注入青年力量 [8] - 连续三年举办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与300多个外国青年组织和国际组织建立交往关系 [8] 组织建设 - 成立县级青联1906家,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66.8% [9] - 扩大基层一线青年代表在青联中的比例 [10] - 建立对各级青联组织落实青联改革精神情况不定期抽查机制 [10] - 围绕加强和改进青联委员作风建设出台专门规定 [10] 服务青年 - 2600余家"青年驿站"覆盖201个城市,为青年提供短期优惠或免费住宿服务 [11] - 上海徐汇区漕河泾街道成立"联青"工作点,激活基层治理"青春引擎" [11] - 甘肃"青联思享汇"工作平台收集青年需求,"青联送岗直通车"为高校毕业生搭建求职平台 [11] - 四川建成青联"希望小屋"176个,开展服务农村青少年活动500余场 [11] - 五年来提交团体提案22件,带动各级组织提交建议提案及各类信息2.2万件 [12]
米娜瓦尔·艾力:播撒民族团结“金种子”
中国青年报· 2025-06-26 06:36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模式 - 创立"立体帮扶引领、实践联动跟进、文化铸魂固本"工作模式,通过学业结对辅导、搭建实践平台和精准心理疏导三维帮扶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问题 [1] - 该模式实施3年间使少数民族学生挂科率下降42%,心理危机发生率降低67% [1] - 发起"幸福石榴籽"文化润疆项目,10多年间带领400余名青年志愿者赴边疆开展160余场"五观"教育,覆盖8万余人次 [1] 跨文化融合实践 - 组建"七彩风"艺术团促进跨文化交融,融合维吾尔族舞蹈、蒙古族顶碗舞与藏族和声等多元艺术形式 [1] - 在"红石榴"团支部迎新晚会上实现哈萨克族冬不拉弹唱、傣族孔雀舞与粤语民谣同台演绎,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生动场景 [2] - 成立"石榴红·米娜民俗文化驿站",以各民族同心发展为主旨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2] 职业技能与公益项目 - 连续7年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技能培训,累计举办160余场培训惠及3万余人次,帮助近千名群众在东部城市稳定就业 [2] - 设立"石榴籽"公益基金为349名边疆学子提供资助,培育的毕业生成为边疆建设生力军 [2] - 典型案例:新疆青年艾尔肯·阿吉木通过培训从车间后进生成长为技术骨干,实现家庭经济改善 [2] 社会影响力与荣誉 - 获共青团中央授予"新时代青年先锋"称号,并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荣誉 [3] - 实践成果证明文化浸润式思政教育能有效促进各民族青年团结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