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印度洋偶极子现象
icon
搜索文档
冬季气候展望:迎峰度冬将至,今年冷冬概率几何
2025-10-21 23:00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气象与气候研究行业,并延伸讨论对农业和能源行业的影响 [1][2][4][6][21]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2025年秋季气候特征** * 2025年秋季全国平均气温偏暖,但北方已开始降温,南方前期高温不退后在强冷空气影响下降温 [2] * 东部地区降水南北差异显著,山东、河南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两倍以上,而江南和华南北部降水偏少,广东因台风影响降水偏多 [1][4] * 秋雨自8月25日开始至10月下旬仍未结束,比常年同期偏多约六成,持续阴雨天气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如山东和河南的玉米发霉腐烂 [4] **2 2025年冬季整体气候展望** *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2025年冬季总体上仍可能表现为相对暖冬,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 [3][5][6][19] * 出现强冷冬或强暖冬的可能性都比较低,全国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到略微偏高,但达不到暖冬标准 [15] * 尽管整体偏暖,但由于拉尼娜现象可能形成,大气环流复杂,将增加寒潮发生频率,阶段性强降温和强回温现象会较为明显 [6][20] **3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与不确定性** * 拉尼娜现象在2025年冬季形成的概率较大,但持续时间可能较短,不太可能形成一次完整的拉尼娜事件 [5][7] * 即使不形成完整事件,冷海温已对我国大气环流产生影响,如导致北风偏强,不利于东部和南方地区降水 [7][8] * 拉尼娜事件强度将影响中东部气温,若强度较大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仍会偏暖,若较弱或未形成大部分地区仍有偏暖趋势 [13] **4 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与阶段性特征** * 气温空间分布不均,西部地区偏暖可能性较大,东部地区接近常年,东北、华北、新疆及华南沿海部分区域可能较常年同期略低 [3][8][11][19] * 阶段性变化显著,2025年12月和2026年2月大气环流活跃,易出现阶段性强冷空气过程,1月相对稳定偏暖 [3][10][22] * 一个冬季平均会发生约10次冷空气过程,包括4.8次一般性冷空气、3.7次强冷空气及1.9次寒潮,12月发生冷空气频次最高,2月份寒潮发生频次更高 [15] **5 冬季降水的空间分布** * 北方降水预计多于南方,东北、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等地降水偏多,而华东、华中及华南部分地区降水整体偏少 [3][14] * 南方降水减少的预测可信度更高,印度洋偶极子负位相将持续,导致华南地区降水偏少 [9][14] * 北方降水增加的不确定性相对较大,但从12月至2月,北方降水持续偏多,南方持续偏少的趋势预测一致 [14] **6 对农业和能源行业的具体影响** * 持续阴雨天气已对秋季农作物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冬季北方降水偏多、南方偏少的趋势可能延续,需关注对农业的影响 [1][4][6] * 2025-26采暖季的能源保供压力总体不大,11月可能异常偏冷,但明春的大范围回暖较为确定 [21] *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易发区域为西南、华中和华南,其中西南型概率最高为51.4%,华中型概率为35.1%,关键时段为12月下旬至1月上旬及2月上中旬 [16][17] 其他重要内容 **气候预测方法与依据** * 预测基于国内外多个数值模式,如美国、欧洲、日本及中国的CMA CPS V3模式,但模式存在系统误差,需通过历史数据订正 [8][12] * 模式对环流形式的预报技巧较高,可用于推测气温,但对气温直接预报的技巧较低 [13] * 除拉尼娜外,印度洋偶极子、北大西洋海温、青藏高原降雪覆盖、北极海冰等因素也是季节预测的重要参考 [9] **气候基准与数据解读** * "常年"指的是1991年至2020年的30年平均值,作为对比基准 [18] * 冬季气温表征需结合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不能简单用最高和最低气温取平均值 [23][24] * 过去曾使用分布均匀的代表性站点数据,现采用智能网格技术进行更精确监测 [25][26] **长期气候趋势** * 自1961年以来,全国平均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每十年的增暖速率约为0.4摄氏度 [5] * 自2000年以来,北方降水异常偏多与东亚夏季风增强导致主雨带北推有关,预计未来3-5年内这一趋势将持续,影响日照时长和农业生产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