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历史化

搜索文档
项飙:从“内卷”到陌生化,现代人的精神困局
虎嗅· 2025-06-01 13:28
陌生人社会的演变 - 陌生人概念从前现代社会的"事件性存在"(敌人/稀客)演变为现代社会的常态化现象,拉丁语系中"敌意"与"好客"同源(hostis)[1] - 21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陌生化"趋势,表现为冷漠与自由、疏离与解放的复杂关系[1] 陌生化的具体表现 - 陌生人界限淡化:戒备与好奇减弱,"无感"成为主流反应[2] - 关系维持策略变化:年轻人更焦虑熟人交往,刻意保持准陌生状态,"断亲"现象出现[2] - 自我认知危机:个体无法确认自身真实需求,"爱无能"和"周末恐惧症"体现自我疏离[2] 陌生化的心理影响 - 存在性不安:孤独迷茫加剧,恐惧自身行为失控而非他人威胁[3] - 反向共情机制:因相似性导致共情异化,竞争意识压制同理心(如"内卷"指责案例)[4] 反向共情的形成机制 - 功利化假设:人际关系简化为利益计算,剔除情感复杂性以追求效率[5][6] - 去历史化倾向:主动切割不符合主流期待的过往(如极端案例中的家庭关系清除)[6] - 形象管理极端化:通过"人设"维护、数据美化等手段消除个体差异性[7] 社会文化现象 - "双洁"文化流行:网络文学对心理生理纯洁性的推崇反映历史切割需求[7] - 自我否定仪式:处女膜修复手术象征对过往的彻底否认与自我憎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