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反向共情
icon
搜索文档
项飙:从“内卷”到陌生化,现代人的精神困局
虎嗅· 2025-06-01 13:28
我们在今天讨论陌生人,不仅是我们需要处理冷漠和自由、疏离和解放之间的关系,也是因为21世纪初 的中国社会在经历一个更具体的趋势,即陌生人社会的进一步"陌生化"。 "陌生化"指20世纪末以来出现的几个趋势。 首先,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普遍而平常,陌生人和非陌生人之间的界限在淡化,"内外有别"不再那么 重要,人们对陌生人的戒备和恐惧、好奇和关怀都变得稀薄,而"无感"是对陌生人的最大感受。 谁是陌生人? 陌生人不仅仅是不认识的人。世界上从来有无数我们不认识的人。如果不认识的人是遥远的、跟我们没 有关系,那么他们并不一定成为一个议题,甚至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意识到世界上有很多我不认识的 人、而且这些人可能和我有关,这本身是一个现代现象。 在前现代社会,陌生人的出现往往成为一个事件。陌生人要么被定义为敌人,要么成为被额外热情接待 的稀客。在拉丁语系里,敌意(hostility)和好客(hospitality)两个词同根,都来自hostis(外人、来自 远方的人)。敌意和好客可以在片刻间转换。 大家都一样,也就意味着彼此的利益考量相似,随时可能会有竞争和冲突。因为大家太像了,如果要打 开对方,可能会暴露出自己的伤疤。因为 ...
项飙:重建附近的66条生活启示
虎嗅· 2025-05-31 00:04
透明不透气的社会特征 - 现代社会陌生人现象的核心特征是"今天来了明天不走",即经济融入但文化精神难以融合[3] - 21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陌生化"加剧趋势,表现为对陌生人的"无感"取代戒备与好奇[5][6] - 社会高度有序化呈现"透明不透气"特征:系统强制透明化组织生活,个体在屏幕前鸟瞰世界却站在生活之外[8][9][10] - 平台经济时代个体直接参与透明公共空间但表达受限,形成"裸人"状态与稠密录制并存的矛盾[11][12] 附近消失与劳动异化 - "附近"定义为有实质性生活交集但被忽视的群体(快递员、保安等),其模糊化源于购买式劳动分配制度[13][14] - 劳动异化表现为劳动者看不见自身工作价值与努力,形成"生活样式下面没有生活"的悖论[13][34] - 电商文化催生"退货主义",消除交流需求的同时导致生活失控感,加剧线上包装式情绪化表达与线下真实交流的割裂[34][35] 小镇做题家的认可困境 - 体系高度认可但自我陌生化,源于切断原生背景的压力而非背景本身[16][17] - 透明性体现在符合系统预期轨迹,不透气体现在无法表达个人挣扎,形成"认可"与"认得"的结构性矛盾[18][19] - 长期追求认可导致自我工具化,压抑自然感受成为自己的陌生人[21] 反向共情与思考方式 - 陌生化源于"大家都一样"的想象,功利化假设剔除情感复杂性形成自我保护[22][23] - 安生式思考强调通过新理解催生新行为,需保持开放性与经验往复[25][26] - 生活感丧失导致思考被外部灌输,年轻人"假装生活"状态削弱有机思考能力[28][29] 城市生态与附近重建 - 高密度城市中自然性稀缺,社区花园等小项目通过"找缝"策略形成生态网络[44][58] - 植物生长的不确定性对抗现代生活确定性,使劳动过程可见化[56][61] - 动物园作为生命对话场所,打破群体沟通壁垒需持续注意力与尊重[65][66] 数字时代的感知异化 - 线上交流强化观点撕裂,线下真实人际互动呈现完全不同的交流状态[35] - 年轻人对周边的无意识状态导致负面注意力主导,缺乏持续观察能力[55] - 范畴化描述世界建立意义秩序,但现代转述文化被污名化为谣言[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