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文化

搜索文档
往事|百年前南翔名园印象记
新浪财经· 2025-06-09 06:55
南翔园林特色 - 古猗园以亭榭构筑精妙著称,占地仅十亩但布局极精,包含四面厅、不系舟、梅花亭等特色建筑,竹木景观以矮竹和古银杏为奇 [4][6] - 葛园以花木盆景见长,园内陈设清隽稀有盆景百余种,特色景观包括紫藤冈、丹枫小丘及雪景亭 [8][10] - 南园景致开阔,以草茵、亭台和秋千架为特色,园内联句体现文人雅趣 [17][18] - 黄家花园面积达三十亩,以树木丰茂和静穆之气胜出,核心区设计如太阳系轨道,翠柏林景观独特 [23][25] 交通与旅游发展 - 沪翔区间车开通后交通便利,上海至南翔仅需35分钟(12:30出发,13:05抵达),促进游客增长 [1] - 沪宁铁路、沪太公路和锡沪公路强化南翔与周边联接,镇内黄包车等交通工具完善游览动线 [32] 文化商业价值 - 南翔小笼、郁金香酒等美食成为旅游标志性消费品,梅邨菜馆等餐馆为游客主要消费场所 [36] - 园林资源赋予南翔"小苏州"美誉,古猗园成为文人雅士与普通民众共享的休闲胜地 [34] 历史背景 - "一·二八"事变导致黄家花园精舍被焚毁,古猗园名胜古迹遭严重破坏,战后呈现废墟状态 [24][36] - 近代游记通过文字与图像记录社会风貌,成为研究20世纪初期地理人文的一手资料 [29]
赊店书会再开场
人民日报· 2025-05-08 07:00
赊店书会历史与文化背景 - 赊店古镇拥有1000多年历史,因汉光武帝刘秀赊旗起兵得名,明清时期为万里茶道水陆中转站,民俗文化繁盛[1] - 赊店书会持续300余年,近代逐渐没落,2018年社旗县将其作为重振古镇文化的核心项目[1] - 书会传统形式包括月月有书会、天天听"大调",展现鼓书、三弦书等曲艺形式[1] 曲艺传承与艺人发展 - 南阳三弦书传承人侯红莲为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代表本地曲艺根脉[1] - 老艺人王书珍等通过基层演出、公益培训培养100多名曲艺人才,全县现有10余家专业/民间曲艺团队[2] - 曲艺团队年演出600多场,覆盖村组、企业等,观众达50万人次,2023年社旗县获"河南省曲艺之乡"称号[2] 2025年书会活动亮点 - 81岁评书艺术家刘兰芳表演《诸葛亮出山》展现贯口绝技,曲协副主席范军推出中原幽默相声[2] - 曲剧非遗传承人胡希华携10余名弟子同台,三代传承脉络清晰[2] - 书会创新活动包括书状元评选、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吸引36支专业团队、200多名民间艺人参与[2] 文化振兴举措 - 恢复大调曲、鼓儿哼等传统项目,通过惠民演出、小书场形式覆盖城乡[2] - 本地艺人队伍与群众基础构成书会重开的核心竞争力[1][2]
广西烟火丨大安古圩寻“大乌”
广西日报· 2025-05-03 10:06
据清代道光《平南县志》载,大乌圩"当往来徙马舟车,络绎辐辏",明末清初便已跻身巨镇之列。 传说古圩因江畔巨乌桕树得名,乡民曾在树荫下物物交换,后因江流入境水流渐稳,"大安"之名渐 替"大乌",却始终未改市井烟火的温热底色。 清晨6时,肖记烧鸭店的灯光率先刺破薄雾。"今日农历廿八,圩日生意旺,卤味得多备些。"非遗 传承人肖逸一边叮嘱伙计,一边将洗净的土鸭挂上木架。案板上的鸭子约3公斤重,正是用本地米糠养 足120天的"主角"。肖逸指尖翻飞,秘制调料灌进鸭腹,铜针如游鱼般穿过皮层,缝合的不仅是食材, 更是一段跨越五代人的味觉传承。荔枝木在烤炉里烧得青烟微淡,鸭子悬于焰心之上,油脂滴落炭堆 的"嗤啦"声里,金黄的脆皮渐渐泛起琥珀光,40分钟的炙烤,让时光都染上了焦香。 上午9时,阳光漫过雕花窗户,镇西街已是人声鼎沸。卖农具的老汉敲着犁铧喊卖,卖草药的阿婆 往顾客兜里多塞了把陈皮,扎着红头绳的小女孩吃着香甜可口的沙翁糍,脸上浮现满足的笑容……农 历"二五八"的"趁圩"传统,早已不是简单的物资交换:竹篓里装着刚摘的青菜,布袋里盛着新晒的桂 圆,熟人相遇时的一声"您好啊",比任何吆喝都更暖人心。这熙攘的人潮里,有挑担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