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史观

搜索文档
台湾学界纪念抗战胜利和台湾光复:还原台湾人民抗日真相
新华社· 2025-06-07 20:07
历史事件回顾 - 乙未战争是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后,台湾军民持续近半年的武装抗日斗争,自北向南血战日军,4个半月内牺牲超过14000人[1] - 日军在攻占彰化城时实施大规模屠杀,仅东门一角死尸堆积约620余具,史料记载"鲜血滚滚拥塞街道"[2] - 日本殖民统治50年间台湾同胞被屠戮保守估计超50万,但武装抗日、文化反日等斗争从未间断[2] 学术观点分析 - 台湾学者指出乙未战争是台湾人民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爱国主义战争,民进党当局却美化殖民统治并扭曲为"台独"史观[1] - 研究显示台湾抗日运动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基础,当时居民主要来自大陆闽粤两省,视中国为祖国[2] - 学者强调台湾义军使用大刀长矛对抗现代化日军,涌现林少猫、罗福星等抗日英雄[2] 现实意义阐述 - 座谈会旨在还原被掩盖的历史真相,驳斥"台独"史观对"乙未保台"的扭曲[1] - 学者呼吁建构正确历史叙事以捍卫"中华史观",认为铭记历史才能珍视和平[2] - 研究数据表明台湾抗日斗争中军民牺牲惨烈,印证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1][2]
追寻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英雄足迹
新华网· 2025-04-29 23:37
新华社台北4月29日电 题:追寻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英雄足迹 新华社记者杨晓静、刘斐 1661年4月末,郑成功登陆台湾。在台湾,郑成功兼具民族英雄、开垦台湾先祖、地方神明与神话人物的特质,以他名字或封号命名的学校、街 道、地名数不胜数,彰显他在台湾民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尤其在台南市,郑成功登陆宝岛初期的众多文物古迹构成了台湾社会的特殊记忆场 域,也见证了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联结。 这是台南安平古堡内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雕像(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斐 摄 郑成功祖籍福建南安,出生于1624年,同年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南部。1661年至1662年初,郑成功挥师东征,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为中 华民族立下不朽功勋。 台南市中西区的赤崁楼是郑成功踏足宝岛的"始迹楼"。这里前身为荷兰人所建的"普罗民遮城",是控扼台江内海的战略要冲。364年前,郑成功率 军从台湾西南沿海进入台江内海,"先克此城"。清代,这里增建了海神庙、文昌阁、蓬壶书院等中式建筑,与残剩的荷兰式基座交织成独特的历 史拼图。 如今,地处闹市的赤崁楼已不见昔日"登临眺远,波光辉映,云影徘徊"的夕照美景。2022年动工的两阶段修复工程尚未完工,院内散落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