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史观
搜索文档
台青谈台湾光复80周年:驳斥“台独”史观,守护中国人认同
中国新闻网· 2025-10-22 16:12
北京中医药大学台生罗芷盈对中新网表示,新一代台湾青年通过不同媒体平台,直接与大陆网友、同龄 人交流。这样的互动,能让台湾青年听到在岛内听不到的声音,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 同感也会愈发强烈。 "两岸同属中华民族,这本身就是客观事实。"罗芷盈认为,岛内教育并未充分阐释这一点,导致台湾青 年在成长过程中对民族认同有所忽视,但只要把道理讲清楚,台湾青年自然会理解。(完) "'台独'史观否定抗战胜利成果、歪曲台湾光复意义,本质上就是想让岛内青年遗忘这段历史。"林景茂 对中新网表示,对台湾同胞而言,纪念台湾光复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不用再做日本殖民政权下的二 等公民,而是能以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身份立足。 针对所谓"中国人身份是外部势力强加给台湾同胞"的错误言论,林景茂驳斥道,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 脚。近二三十年来,岛内"去中国化"教育造成的认同扭曲,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偏差;回溯历 史,台湾同胞始终在主动守护中国人的身份。 如今,这段曾被岛内某些政治势力刻意隐藏的历史"已经不再沉默"。林景茂提到,许多比他更年轻的台 湾青年,正以毫无偏见、无刻板印象的立场认识祖国大陆,了解正确的历史。 中新网北京10月22日 ...
台湾学界纪念抗战胜利和台湾光复:还原台湾人民抗日真相
新华社· 2025-06-07 20:07
历史事件回顾 - 乙未战争是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后,台湾军民持续近半年的武装抗日斗争,自北向南血战日军,4个半月内牺牲超过14000人[1] - 日军在攻占彰化城时实施大规模屠杀,仅东门一角死尸堆积约620余具,史料记载"鲜血滚滚拥塞街道"[2] - 日本殖民统治50年间台湾同胞被屠戮保守估计超50万,但武装抗日、文化反日等斗争从未间断[2] 学术观点分析 - 台湾学者指出乙未战争是台湾人民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爱国主义战争,民进党当局却美化殖民统治并扭曲为"台独"史观[1] - 研究显示台湾抗日运动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基础,当时居民主要来自大陆闽粤两省,视中国为祖国[2] - 学者强调台湾义军使用大刀长矛对抗现代化日军,涌现林少猫、罗福星等抗日英雄[2] 现实意义阐述 - 座谈会旨在还原被掩盖的历史真相,驳斥"台独"史观对"乙未保台"的扭曲[1] - 学者呼吁建构正确历史叙事以捍卫"中华史观",认为铭记历史才能珍视和平[2] - 研究数据表明台湾抗日斗争中军民牺牲惨烈,印证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1][2]
追寻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英雄足迹
新华网· 2025-04-29 23:37
历史地位与影响 - 郑成功在台湾兼具民族英雄、开垦先祖、地方神明与神话人物等多重特质,以其名字或封号命名的学校、街道、地名数不胜数[1] - 郑成功被誉为“开台圣王”,收复台湾后带去大批移民,团结各族同胞,实施严法纪、废苛税、编户籍、办学校、兴军屯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开创治理台湾新纪元[4] - 岛内祭祀郑成功的宫庙社团有170多个,信众达200多万,延平郡王祠每年举行纪念祭典[6] 文物古迹与历史见证 - 台南市是郑成功登陆台湾初期的核心区域,拥有赤崁楼、安平古堡等重要文物古迹,构成特殊历史记忆场域并见证两岸同根同源[1][3] - 赤崁楼前身为荷兰人所建“普罗民遮城”,是郑成功踏足台湾的“始迹楼”,清代增建海神庙、文昌阁等中式建筑,形成独特历史拼图,目前正进行两阶段修复工程[3] - 安平古堡前身是荷兰防御要塞“热兰遮城”,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称安平镇并将内城作为治台中枢,古堡内现存“民族英雄郑成功”雕像及部分城墙残垣[4] 文化传承与两岸交流 - 福建省泉州市于2008年向台南市延平郡王祠赠送耗资近千万元新台币的“马上成功”花岗岩雕像,以发扬郑成功精神并促进两岸交流[8] - 郑成功祖庙始建于1663年,为传统闽式平房,庙前郑成功铜像与北京台湾会馆分像出自同一模具,庙内陈列两岸郑成功文化节纪念牌,记录两岸郑氏后人交流故事[8] - 郑成功文化、闽南文化、台湾文化同根同源,是维系两岸血脉亲情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沟通两岸同胞心灵的桥梁[11] 当前政治背景下的历史叙事 - 近年来,民进党当局为推行“台独史观”,歪曲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甚至给其贴上“殖民者”标签[11] - 民进党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在纪念活动名称中以“来台”代替“开台”,意图将郑成功歪曲为“外来者”,以割裂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