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
搜索文档
学习手记丨脚要踩在大地上
新华社· 2025-11-23 09:45
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 学习关记 脚要踩在大地上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脚要踩在大地上。我们干任何事情都有内在规律。"11月6日,在听取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工作汇报 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鲜明要求。 脚踏实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优良作风,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干事原则。以科学方法把握 规律,以务实作风推进落实,方能逐步实现总目标。 立足一域,放眼全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国内考察,先后来到海南和广东,既 针对一域提出要求,也为全国发展指明方向。全会擘画发展蓝图、部署战略任务,"切实把这些战略任 务的决策意图、目标要求、重大举措、工作重点贯彻落实好",离不开"脚要踩在大地上"的科学思维与 清醒认知。 脚踩大地,就要深入一线、掌握实情,科学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 黄土高原上,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洞察真实的农村面貌;在正定,不唯书、不唯上,实事求是反映 全县"高征购"问题;在宁德,到任三个月走遍九县,摸清地域特点与资源禀赋;在浙江,基于深入调研 省情,提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上海,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在调查研究上狠下功夫…… 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政实践,生动诠释了在调研中读懂基层、把握 ...
“十五五”规划研究系列之四:“四中”前瞻:新“五年”的新期待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0-20 18:41
核心政策导向 - 2025年9月政治局会议突出“人民”与“公平”、“因地制宜发展”、“扩大高水平开放”、“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强化底线思维”等核心导向[1] - 会议将“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从“改革开放”板块中独立出来,预示“十五五”规划对此将有针对性安排[1][16] - “高水平开放”提法关键,结合国务院8月以“服务贸易”为主题的学习,“十五五”规划或重点丰富服务开放部署[16] 规划定位与目标 - “十五五”规划是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奋进的中间节点,既深化“十四五”规划,也进行中期检验[3] - 为实现2035年经济总量/人均GDP比2020年翻一番,“十五五”和“十六五”阶段需保持年均4.4%左右的经济增长(名义GDP增速约4%)[3][25] - 若2035年人均GDP目标达2.5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下沿),“十五五”和“十六五”名义GDP增速需在4.1%-5.5%左右(假设汇率6-7)[25] 改革任务与重点 - 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0多项改革任务要求2029年前完成,涵盖经济体制、科技人才、绿色转型、民生保障等15个关键领域[4][33] - “十五五”期间改革重点方向包括市场化改革(如全国统一大市场)、新质生产力培育、绿色低碳转型(非化石能源占比25%、单位GDP碳排降65%以上)及民生制度完善[4][33] 产业支持方向 - “十五五”产业规划中,“新质生产力”培育仍是重点,将延续“十四五”框架,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5][39] - 规划可能重点支持的行业包括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以及海洋经济、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6][46] - 2025年中央政治局4月集体学习主题为“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国务院集体学习强调服务消费、科技消费、服务贸易等,勾勒产业结构调整蓝图[5][42] 财政与资金支持 - 应对财政压力,两类增量资金已落地: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9月底成立,农发行已投放超千亿元)和预算内下达5000亿元地方债务结存限额[64] - 新增专项债发行中,特殊新增专项债占比显著,资金重点投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消费等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领域[64]
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与共同繁荣
齐鲁晚报网· 2025-09-10 17:08
核心观点 - 因地制宜的多元发展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通过深度利用本地资源与科技创新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推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1][2][3] 产业发展模式 - 云南师宗县五龙壮族乡依托优质水资源开发生态漂流项目 楚雄双柏县利用稻田养鱼传统打造农旅结合新模式 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1] - 新疆和田地区在沙漠中成功养殖海鲜 打破传统认知框架 展现科技与智慧改造自然的可能性[1] - 新疆吐鲁番利用坎儿井水养殖冷水鱼 保持传统水资源利用智慧的同时创造新经济价值[2] - 沙湾市马铃薯产业通过拓展销售渠道成功打入国际市场[2] 技术应用与创新 - 贵州桐梓县采用无人机吊运技术采收方竹笋 提高效率并解决山地运输难题 降低人力成本[2] - 科技创新推动乡村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重塑价值创造模式 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帮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利润[2] 政策支持与市场对接 - 政府通过政策引导 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开拓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2] - 乡村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机制[2] 经济与社会效益 - 多元化产业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实现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2] - 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推动中国乡村现代化转型[3] - 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 乡村美 农民富"的崭新画卷 每个地区基于自身条件探索特色发展之路[2][3]
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做到“因地制宜”
经济日报· 2025-08-28 06:40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定位 -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1] -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提出"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1] - 新质生产力已经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1] 因地制宜的必要性 - 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 体现为城乡区域发展水平差距和不同地区发展基础、资源禀赋、能力潜力存在显著差异 [1] - 不同地区因自然地理和社会条件不同 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如东北地区具有重工业基础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发达的轻工制造业 [1] -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 仍是经济的重要支柱 尤其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就业稳定和财政收入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 一些地方存在盲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行为 未能正确认识"立"与"破"的辩证关系 一味求新求异求快 导致产业发展与实际严重脱节 [2] 因地制宜的实施路径 - 全面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 跳出"新产业依赖症" 摒弃片面"抄作业"思维 聚焦地方优势资源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 - 重视用好"穷办法"和"土办法" 采取符合本地实情、实效明显的产业发展路径 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条件 尊重地方性知识、文化传统和产业基础 [3] - 强化产业链协同与新旧产业联动 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产业链效率和质量 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协同机制 打造产业集群促进企业集聚 [4] - 增强链主企业带动作用 鼓励开放技术接口与数据平台 引领上下游中小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 开展强链补链工程弥补关键环节缺失 [4] - 自觉将基层创新与顶层设计相协调 中央提供方向性指引和制度保障 地方因地制宜探索实践路径 形成可复制经验 [4][5] 发展过程中的综合考量 - 新质生产力发展伴随就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技能需求升级 需兼顾全面深化改革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5] - 要求各地将历史、文化、社会等非经济因素纳入经济政策评估 同步设计社会政策防止"合成谬误" [5] - 重视通过市民服务热线等渠道聆听社会声音、汲取群众智慧、做好社会动员 努力补齐民生短板 [5]
学习手记 | 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环境优势——读懂“两山”理念的科学路径
新华社· 2025-08-14 21:46
发展理念核心 - 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均是金山银山,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1] - 发展思路转变使冰天雪地由竞争短板锻造成发展长板,历经9年实践 [1] - 理论需与具体实际结合,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因势利导以迸发巨大力量 [1] 生态治理与资源利用 - 生态治理需秉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的理念 [2] - 治理沙漠需科学理性,避免在不适之地改造,亦不能畏手畏脚 [2] - 利用技术优势,如在干旱荒漠地试种菌草,进行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2] 区域发展策略 - 发展需立足资源禀赋、技术优势、发展阶段,看到不同区域生态价值转化的能力和路径差异 [2] - 不同地方应体现发展导向、生产力布局、政绩考核、财政政策的不同 [2] - 各地需打好特色牌,念好务实经,以打造独特优势 [2] 理念实践与影响 - “两山”理念指引打破条条框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因地制宜的实践 [3] - 理念从一村之变到普遍实践,历时20年,在中国处处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3] - 融入山水、冰雪、戈壁、海洋的发展智慧诠释理念的时代内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焕发强大生命力 [3]
补短板要立足实际
经济日报· 2025-04-18 06:08
甘肃省村集体经济发展 发展现状与增速 - 甘肃省村集体经济总量小、底子薄、起点低,但仅用一年时间实现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倍增,且倍增后仍保持高速增长 [1] 发展机制 - 健全完善各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组织部牵头与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统筹推进,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责任机制 [1] - 通过将党建镶嵌在产业链上,持续引领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1] 发展模式 - 立足实际扬长补短:有基础的延长产业链,有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缺人才的引进外部力量,缺市场的借力企业打开局面 [1] - 不具备发展条件的村通过"强带弱""大带小"等方式实现抱团发展 [1] 龙头带动作用 - 产业发展收益好、后劲足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均依靠龙头带动,包括懂经营善管理的基层干部、有经济实力和市场资源的经营主体、产业强村等 [2] - 龙头带动补上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短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