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搜索文档
茂名高州43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超10万元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7-25 15:41
高州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激励机制与创收绩效 - 高州市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励实施办法》,建立"基本报酬+考核绩效+创收绩效"的村干部报酬结构,其中"创收绩效"专门奖励经营性收入增量,最高奖励20万元 [2] - 大石冲村通过种养合作社实现集体经济增收16.9万元,发放4.08万元奖励23名村干部 [1][3] - 泮水塘村集体收入增长57%奖励1.56万元,山美村增收12.5万元奖励3.45万元,已有3个村实施奖励机制 [3] 特色产业运营成效 - 大石冲村发展梅花鹿养殖(200多头规模)和香蕉加工产业,香蕉片年销售额达70万元,带动500户村民发展特色养殖,提供80个就业岗位 [2][3] - 镇大岭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千禧果产业,7年累计分红近600万元,发放村民务工报酬超500万元,股金回报率达73%(1000元股金连本带利收回1730元) [4] - 柏桥村强村公司开发研学、餐饮、文创等十多种业态,2023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0万元 [5] 组织模式创新 - 采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机制,大石冲村合作社从"求人入社"变为村民"抢着入社",形成"种植—加工—销售"闭环 [3][4] - 高州市推广"强村公司"模式,78家强村公司通过"合作社+强村公司+农户"新机制运作,储良村轻资产运营"杏花研学"项目年增收约20万元 [5] - 试点引入4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养本土人才如"90后"社长邓耀光,推动技术升级和销路拓展 [4][5] 整体经济规模 - 高州市43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其中50万-100万元的26个,100万元以上的26个 [1] - 大石冲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增长至16.9万元,香蕉加工产业带动工人年增收2万元 [1][3]
多点发力破解乡村“共富密码”
新华日报· 2025-07-25 07:36
村级经济发展现状 - 后塍街道村均经营收入达1493万元,较前些年有显著进步但仍落后于张家港强村 [1] - 各村制定《2025年后塍街道村级经济发展工作清单》,重点推进厂房更新、创业项目、农文旅发展 [1] 产业用地更新模式 - 袁家桥村与企业联合更新工业园,将40亩单层厂房升级为4层高标准厂房,容积率提至2.0,引进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项目 [2] - 高桥村联合6村成立张家港锦塍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分三期建设7幢标准厂房,首期厂房预计年收入400万元 [4] - 新能源装备产业园一期改造183亩低效用地,引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风电、氢能项目 [3][4] 光伏发电项目拓展 - 晨阳村建设1兆瓦光伏项目,投资240万元,月发电10万度,年增收50万元 [5][6] - 后续追加1.65兆瓦光伏装机(鑫港机械0.25兆瓦、领先教育1.4兆瓦),预计年增收90万元 [6] - 新塍村等参与保税区绿电项目,三村合计年增收90万元 [6] 农文旅产业升级 - 朱家宕村开发300亩水果采摘基地,并转型为榕庄农文旅项目,日均客流100-500人,年租金收入28万元 [7][8] - 项目增设共享菜园、土灶、鱼塘等体验设施,强化农耕文化吸引力 [7] - 高桥村依托沙洲优黄文化园改造闲置住宅为栖嬉民宿,规划建设文旅服务一条街 [8] 商业载体创新 - 袁家桥村盘活15亩商业用地建设集约化商业载体,拓展农产品销路 [6]
盱眙:“发展十条”推动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新华日报· 2025-05-12 06:26
组织引领与人才发展 - 强化镇(街道)党建办统筹作用,指导村(社区)党组织制定154项"一村一策"发展规划,编排220个发展项目 [1] - 建立5类"乡村振兴人才信息库",吸引206名人才党员加入,打造28个"乡村振兴人才实践基地" [1] - 开展70余期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累计培训1800余人次,优选143名"乡村主播"提升乡村人才支撑力 [1] 特色产业与项目发展 - 聚焦龙虾、稻米、畜禽、螃蟹、蔬菜五大产业集群,支持村干部带头兴办3个致富特色项目,带动成立68个农村经济组织 [2] - 发展文旅项目,在27个重点村(社区)实施47个农旅项目,引进品质级乡村民宿如"又见天泉""雨山秾稼"等 [2] - 推动21个村级强村公司实体化运营,如渔沟村淮光农业公司、黄花塘村苏淮碧水文化旅游咨询公司 [2] 激励机制与经营成果 - 建立村(社区)干部报酬与经营实体利润挂钩机制,累计兑现增收奖励600余万元 [3] - 选拔8名优秀村书记进入镇领导班子和事业编制,提振村干部创业热情 [3] - 2024年全县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46万元,所有村(社区)超50万元,106个村超100万元(占比67 9%) [3]
补短板要立足实际
经济日报· 2025-04-18 06:08
甘肃省村集体经济发展 发展现状与增速 - 甘肃省村集体经济总量小、底子薄、起点低,但仅用一年时间实现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倍增,且倍增后仍保持高速增长 [1] 发展机制 - 健全完善各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组织部牵头与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统筹推进,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责任机制 [1] - 通过将党建镶嵌在产业链上,持续引领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1] 发展模式 - 立足实际扬长补短:有基础的延长产业链,有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缺人才的引进外部力量,缺市场的借力企业打开局面 [1] - 不具备发展条件的村通过"强带弱""大带小"等方式实现抱团发展 [1] 龙头带动作用 - 产业发展收益好、后劲足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均依靠龙头带动,包括懂经营善管理的基层干部、有经济实力和市场资源的经营主体、产业强村等 [2] - 龙头带动补上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短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