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际主义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英中了解协会副主席:铭记历史才能构建共同的未来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05 16:29
珍妮说,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从1931年起就率先投入到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那时中国几乎得不到任何其他国家的帮助。 亚瑟·克莱格的女儿 英中了解协会副主席 珍妮·克莱格:中国人民持续奋战,而且当时还缺乏其他国家政府的支持,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攻占新加坡和香港 后,英美才被迫卷入远东战争。正是中国军民将日军主力牢牢牵制在中国战场,使其既无法开辟对苏第二战线,也无法控制缅甸,攻占印度,无法与德国法 西斯会师。 英中了解协会副主席珍妮·克莱格是亚瑟·克莱格的女儿。1937年亚瑟·克莱格在英国成立"英国援助中国运动委员会",号召英国社会各界支援中国抗战及战后 重建。 近日,珍妮·克莱格来华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接受了总台记者的专访。 亚瑟·克莱格的女儿 英中了解协会副主席 珍妮·克莱格:我是亚瑟·克莱格的女儿。抗战期间亚瑟·克莱格花了几年时间,在英国提高人们对日军在中国暴行的 认识,并筹集资金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筹集的资金被送往香港"保卫中国同盟"的宋庆龄女士处,这些资金随后被分配给由白求恩在解放区建立的国际和平 医院,以及由路易·艾黎等人创办的工业合作社。 亚瑟·克莱格的女儿 ...
国际友人:受邀观礼无比自豪 铭记先辈共同抗战的历史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04 20:06
9月3日上午,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多位国际友人表示,他们为能受邀观礼表示自豪,并将继承 和延续祖辈父辈留下的精神遗产,继续促进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 苏联元帅瓦·伊·崔可夫之孙 尼·弗·崔可夫:参加纪念活动令我非常高兴,应该向历史学习,热爱国家,尊重先辈们作出的贡献。 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以笔为戈,揭露日军暴行,创办培黎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并将生命献给中国抗战事业。 英国记者乔治·何克的侄孙 彼得·贾维斯:能够代表乔治·何克家族出席活动,我感到无比自豪。我也知道,许多中国人在战争期间同样支持过盟军,这种相互 扶持的情谊令人动容。何克从未想过追求名利,当他目睹当地人民的生存境况和他们的勇气后,最终决定将余生奉献给中国和这里的人民。中国军民的巨大 牺牲与贡献,在英国鲜为人知,这实属遗憾。我认为回顾历史,汲取经验以推动世界进步始终至关重要。目前世界正处于动荡时期,我希望像这样的纪念活 动能帮助全世界的人们反思。 印度医生柯棣华的侄孙曼格什·博卡说,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从家人那里听到柯棣华的故事。 印度医生柯棣华的侄孙 曼格什·博卡:让我着迷的故 ...
外国友人驰援中国抗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3 08:15
部分外籍援华医生从英国利物浦启程来华时在船上合影。 约翰·S·谢伟思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部分成员在安全区总部门前合影。 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副主席金坎农(左)及其丈夫身着飞虎队制服参观中美友好主题图片展。 周焕新摄(新华社发) 詹姆斯·贝特兰 苏联援华航空队部分队员合影。 (以上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1939年,贵阳图云关。竹子搭起简易手术台,简陋的病房连成一片。在这里,一支来自波兰、德国、奥 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苏联等国的援华医疗队,开始了他们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 法西斯的征程。 彼时,图云关是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驻地。国际援外医生被编入总队,许多援华医生还办理了进出 皖、浙、闽、赣、粤、湘、鄂、滇、黔等地的工作护照,奔赴各地抗日前线,开展救护工作。 前线环境艰苦,药品和器械奇缺。但困难的条件,没有动摇援华医生们的决心。 战斗在中国上空的苏联援华航空队、冒险开辟驼峰航线的美国"飞虎队"、救死扶伤的加拿大医生白求 恩、第一个随八路军转战华北前线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抗战烽火中,一批批国际友人不远万里奔赴 中国,奋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精神的丰碑永不褪色。那 ...
来华观礼国际友人:铭记二战历史传承国际主义精神愈发重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02 21:38
为了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活动,近几天不少国际友人齐聚北京,80多年前,他们的家人都曾与中国人民并肩作 战。这些国际友人出发来华前和抵达北京后,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很多不稳定因素,在这样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时刻举行纪念 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英中了解协会副主席珍妮·克莱格是亚瑟·克莱格的女儿。她的父亲1937年在英国成立"英国援助中国运动委员会",旨在促进与中国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 亚瑟·克莱格的女儿 英中了解协会副主席 珍妮·克莱格: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时刻。回望当年全世界人民怀着殷切希望,共同支援中国抗战的历程 尤为珍贵,此刻重温国际团结,全球合力争取和平的精神至关重要。我们必须传承这一精神。 诺尔曼·白求恩家族后人 加中友好协会多伦多分会主席 沃伦·白求恩:我们要更有全球化视角或者说国际主义精神。我认为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年轻人,将中国 的贡献纳入二战历史叙事中,因为80年后的今天,真正经历过二战且依然健在的人已经很少了。我们必须分享研究成果,并向公众传播这些历史。 对于即将在9月3日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 ...
总台专访丨援华抗战国际友人柯棣华家人:将继承国际主义精神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02 08:33
1938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印度医生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跟随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为了表达援华抗战的决心,医疗队的队员特地起了 带"华"字的名字,柯棣尼斯取名为"柯棣华"。在中国的四年时间,柯棣华不辞劳苦救死扶伤。1942年,年仅32岁的柯棣华病逝,长眠于中国。 在即将于9月3日举办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上,柯棣华的家人将应邀出席。他们在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继 承柯棣华的国际主义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作出努力。 苏曼加拉的先生博卡也是一位医生,他曾和家人一起访问中国,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柯棣华医生的爱戴。 柯棣华的亲属 博卡:我们去河北省葛公村曾经的战争前线时,希望找到曾经见过柯棣华医生的人。这位中国老人应该已经八九十岁了,他给我们讲述了这 位伟大医生的故事。他边讲边哭了起来,我们听不懂中文,但看到他哭得伤心欲绝,所以你可以理解,柯棣华医生是多么受人爱戴。 1942年7月,柯棣华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夏,柯棣华的癫痫病发作。由于抗日根据地医疗条件太差,有人曾劝他去延安或回国治病,他却不顾危险 留下工作。 柯棣华侄女 苏曼加拉:我们很荣幸,我儿子和 ...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30 23:40
8月30日下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 举办。涉及国际传播、斯诺研究等领域的国内外人士、中央媒体代表、高校师生等约150人参会。 抗日战争时期,包括斯诺在内的一大批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风雨同 舟、同甘共苦、并肩战斗,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积极贡 献。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暨美国著名作家和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诞 辰120周年。研讨会通过主旨演讲、主旨发言、专题分享等形式,全面回顾斯诺等国际友人在抗战国际 传播中作出的重要贡献,探讨如何讲好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英国友人戴维·柯鲁克之子、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 柯马凯:战争年代我们就已经建立了很多国际友 好往来。距离最终的胜利已经80周年了,这些国际友人的国际主义精神要继续发扬下去。所以"国之交 在于民相亲",咱们先搞一些民间的交流,就对"国之交"能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马克力文:中国和其他国家一起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我曾受邀参加过 很多国际性的媒 ...
东西问丨柯马凯:由国际友人发起,工合运动如何团结中外并肩抗战?
中国新闻网· 2025-08-30 16:49
工合运动历史背景 -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沿海工业遭战火摧毁 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和难民潮[2] - 国际友人海伦·斯诺提出组织失业工人组建工业合作社生产自救 并与埃德加·斯诺及路易·艾黎共同制定计划草案[2] - 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武汉正式成立 标志着工合运动全面启动[3] 工合运动规模与贡献 - 1941年合作社数量达约3000个 社员近3万人 援助超30万失业者和难民[3] - 生产涵盖纺织/铸造/皮革/军需品等500余种产品 为抗战前线输送大量物资[3] - 工合国际委员会从多国筹集价值上千万美元捐款和物资 并引进外国技术人员支援中国[6] 国际参与与人物事迹 - 宋庆龄在香港发起工合国际委员会 何明华任主席 委员包括斯诺/艾黎等国际人士[6] - 路易·艾黎作为实地工作秘书走遍非敌占区推动工合发展[6] - 乔治·何克(英国人)任工合西北办事处外事秘书 30岁时因感染破伤风在华病逝[7] 工合精神与文化影响 - 工合口号"努力干 一起干"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突击队用作冲锋口号 "Gung Ho"成为英语新词汇[9] - 好莱坞根据工合相关战役拍摄电影《工合》 使"Gung Ho"一词列入韦伯斯特大词典[9] - 工合精神体现国际主义与人道主义 推动中外团结抗战的国际传播[10][12]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 ——革命文物见证十四年抗战
人民日报· 2025-08-30 10:13
展览主题与背景 - 展览主题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 位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展示14年抗日战争历史 共5098个日夜 [12] 《论持久战》文献 - 毛泽东于1938年5-6月撰写《论持久战》 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 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且最终胜利属于中国 [13] - 最早版本为延安解放社版单行本 其他版本包括新华日报馆武汉版/重庆版/各抗日根据地版及上海孤岛版本(1938年9月4日每日译报社出版) [13] - 外文版本包括1938年10月英文版(译者杨刚笔名Shih Ming)及1938年12月日文译本(封面盖"秘"字红章供日军高层研判) [14] 杨靖宇文物与事迹 - 铜质狮钮印章尺寸为15毫米边长×30毫米高 阳刻"杨靖宇印"四字 1967年于吉林通化农田发现 [15] - 杨靖宇为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者 1940年于吉林濛江地区遭日军围剿 率部队抵抗后仅剩两名警卫员 最终孤身战斗五昼夜后牺牲 年仅35岁 [16] 沈忠明烈士证明书 - 革命烈士证明书证实沈忠明为卢沟桥事变中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 时任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10连1排排长 [18] - 1937年7月8日率60余名战士与数倍日军肉搏 全排除2人报信外全部殉国 沈忠明牺牲时年仅31岁 [18] - 2024年7月后人将革命烈士证明书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9] 白求恩医疗文物 - 五件遗物包括骨锥/止血钳/中钳/拉钩及木箱 为白求恩从加拿大带回中国的手术器械 1939年临终前赠予晋察冀卫生部副部长游胜华 [21] - 木箱用于装载手术器械与书籍 行军时绑于马背 白求恩于1938年6月带医疗器械包括显微镜/X光镜至晋察冀军区 [21] 李云鹏烈士遗物 - 李云鹏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之一 任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政治指导员 [22] - 1943年3月18日率82名战士对抗3000余日军伪军 阻击6小时打退5次进攻 毙伤敌军百余人后全部殉国 李云鹏牺牲时23岁 [23] - 2016年妹妹李爱云捐赠其照片与家信(信件原件已丢失)至纪念馆 [24] 独立自由勋章 - 1955年设立独立自由勋章 授予抗日战争时期有功人员 设计者为周令钊 中心图案为红星照耀延安宝塔山 [26] - 1955年9月27日首批授予117人一级勋章 1957年追加授予196人一级/4152人二级/31098人三级勋章 [27]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向波兰友人傅拉都遗属发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28 11:21
外交活动 -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向波兰友人傅拉都遗属尤雷克发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1][3] - 活动旨在表彰和感谢傅拉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贡献 [1][3] - 尤雷克展示珍藏画册资料并回顾傅拉都支持中国抗战及对华交往故事 [4] 历史背景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3] - 傅拉都不畏艰险带领医疗队远赴中国救治伤员 体现反法西斯英雄气概和国际主义精神 [3] - 中国人民深切缅怀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 [3] 双方交流 - 崔爱民与尤雷克进行亲切交谈 [5] - 尤雷克向中国政府致以诚挚谢意 [4] - 双方共同表达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意愿 [3]
展现国际友人投身中国抗战(烽火记忆·时代回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8 09:02
小说背景与创作动机 - 旅奥华文作家方丽娜创作长篇小说《到中国去》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通过两位奥地利犹太医生罗生特和理查德·傅莱的真实经历展现1939年至1949年中国抗战与革命的峥嵘岁月 [2] - 方丽娜于1998年定居维也纳 受多元文化碰撞启发开始文学创作 2005年发表首篇散文《云中漫步》 2010年成为鲁迅文学院首位海外学员 进入专业化创作阶段 [3] - 创作动机源于发现罗生特和理查德·傅莱的事迹被历史湮没 方丽娜认为有责任以文学形式呈现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弥补公众认知空白 [4][5] 核心人物与历史事件 - 两位原型人物为奥地利犹太医生雅各布·罗森菲尔德(罗生特)和理查德·傅莱 1939年遭纳粹驱逐后在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帮助下逃亡上海 [6] - 罗生特先后在新四军、八路军、东北野战军行医 担任新四军卫生部顾问期间开办华中卫生学校培养医疗人才 [6] - 理查德·傅莱在晋察冀边区"白求恩流动医疗队"工作 率先在中国制造出青霉素拯救无数战士生命 二人被称为"奥地利的白求恩" [6] - 小说同时塑造其他历史人物包括救助犹太难民的中国外交官何凤山 新四军军医处处长沈其震 美国第14航空队中尉谢尔曼等 [7] 创作过程与资料收集 - 方丽娜为获取素材查阅大量文献包括《奥地利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简史》及欧洲史著作 并借阅奥地利汉学家卡明斯基主编的《中国的大时代——罗生特在华手记》 [7] - 实地走访多个历史纪念馆 通过文物和老照片还原社会环境 并拜访理查德·傅莱的后人获取第一手资料 [6][7] - 创作耗时多年 方丽娜认为需至少20本书才能完全展现该题材因涉及史实庞大 最终通过文学手法将真实历史与虚构细节结合 [7] 文学价值与主题表达 - 小说通过文学手法还原历史人物情感与故事 在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张力中展现抗战时期的人性光谱 致敬人类共同期盼的和平与尊严 [9] - 突出国际主义精神主题 引用罗生特在苏北根据地创作的中文诗"我们是中国青年/我们的热情染红了中国大地"体现人物与中国命运的融合 [8]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鸿评价小说"大的逻辑是非虚构的" 通过细节展现中华民族的胸襟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