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地形强迫增强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西北干旱区“链式灾害”已成新威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1 22:26
西北地区降水模式变化 -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降水量和径流量持续增加 部分干涸湖泊水位回升 洪水事件更加频繁 但降水增加呈现东多西少空间格局[2] - 极端降水事件频率 强度和持续时间显著增加 特别是在新疆北部 河西走廊及陇中地区 以兰州为代表的城市突发性强降水事件增多趋势明显[2] -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持水能力增强 北极增温和热带气旋活动变化调整水汽输送路径 使更多水汽深入内陆 为西北极端降水提供必要条件[2] 链式灾害特征与成因 - 短时强降水-山洪-城市内涝链式灾害在西北地区已非偶然个案 正逐渐成为频发态势[1][2] - 全球变暖导致大气能量和水汽含量增加 副热带高压北抬使水汽更深入西北内陆 改变区域降水格局[2] - 西北多山地丘陵地形使强降水迅速汇聚形成山洪 冲击下游城镇 而城镇位于河谷地带导致承灾体高度集中[3] - 城市化进程中地表硬化 河道侵占和排水系统能力不足削弱自然调蓄功能 放大极端天气致灾效应[3] 西北城市气候脆弱性 - 自然条件先天不足包括降水集中且变率大 易发生旱涝急转 地处河谷盆地使地形抬升作用显著 生态本底脆弱导致土壤保水能力差[4] - 社会经济承灾能力弱表现为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基于历史气候 快速城市化扩大承灾体暴露度 防灾减灾资源和能力相对有限[4] - 老城区排水系统标准不高 应对极端暴雨能力较弱 一旦下大雨就容易出事[4] 天气预报与预警能力 - 数值预报模式进步和多源资料融合使西北地区强降水预报能力稳步提升 2024年9月青海大通暴雨提前24小时对暴雨落区做出较准确预报 暴雨红色预警提前量达58分钟[5] - 短期晴雨预报准确率已超80% 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90%以上 但西北地形复杂且观测站点稀疏 对局地突发性对流性暴雨预报仍是巨大挑战[5] - 未来需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精密监测网 发展公里级区域数值预报模式 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优化预警信号叫应机制[5] 气候预测与防灾建议 - 将气候预测数据转化为防灾建议需经过降尺度与精细化 风险评估与制图 制定适应性对策 动态更新与路径适应四个关键环节[6] - 具体建议包括修订城市排水防涝和防洪工程设计标准 优化海绵城市布局和蓄滞洪空间 调整水资源调度方案 建立分级气候风险预警响应流程[6] - 需建立动态适应路径 定期更新预测数据和风险评估 形成监测-预测-评估-决策-更新的闭环管理[6] 跨部门合作挑战与对策 - 数据壁垒体现在气象数据与工程设计参数格式标准不一 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不畅 部分数据涉密或管理权限限制[7] - 政策落地难根源在于气候风险长期性与工程决策确定性矛盾 适应措施前期投入大而减灾效益滞后 科学语言与工程语言转换不足[7] - 破解之道包括建立跨部门协作平台 推动数据标准化与共享 提供用户友好型产品 将气候适应纳入长远规划 探索气候适应型保险[7] 未来极端降水预测与标准修订 - 基于CMIP6多模型集合模拟显示 未来西北地区降水总量和极端降水强度均呈增加趋势 高排放情景下增幅更显著 过去几十年一遇极端降水事件将更频繁[8][9] - 传统工程设计基于气候平稳性假定 采用历史数据推算设计值 但气候非平稳性已成为现实 沿用历史标准可能系统性低估未来风险[9] - 建议采用最新延长的时间序列数据重新计算设计值 引入非平稳性频率分析理论 考虑增设气候变化调整系数或直接采用未来预估结果设定新标准[9] 传统措施失效风险与地形效应 - 西北城市传统依赖工程性措施 预报预警和应急管理应对旱涝急转 但随着降水变率加剧和极端性增强 这些措施存在失效风险[10] - 超越设计标准的暴雨可能使排水系统饱和 长期干旱后土壤下渗能力下降加剧地表径流和山洪风险 极端干旱导致水库蓄水不足而极端暴雨提升调度难度[10] - 兰州所处的黄河河谷地形及周边山地对气流动力抬升和辐合作用显著 使水汽集中和降水效率增高 导致暴雨强度比周边地区更大且局地性更强[10] 高风险区域识别与资源配置 - 基于科学识别的高风险区域进行优先投入是提升气候适应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原则 需从平均投入转向精准减灾[11] - 风险评估模型结合气候预测 高精度地形 土地利用 基础设施和人口经济等多源数据 能够识别出兰州未来的高风险区域[11] - 高风险区域包括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河道沿岸洪泛区 湿陷性黄土沟壑区与山前斜坡带 城市低洼易涝区及排水系统能力不足区 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影响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