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
搜索文档
新华深读|亲历我国最大规模北极科考
新华社· 2025-11-13 10:13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题:亲历我国最大规模北极科考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从2025年7月"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上海出发,到10月底"探索三号"从北极回到海南三亚,中国第 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顺利完成。这次由四船共同实施的北极科考,是我国上世纪末开启北极科考以来规 模最大的一次。 考察重点和成果如何?北冰洋正在发生哪些变化?新华社记者随船进行了采访。 四船连发,北极科考能力跃升 7月6日,"雪龙2"号搭载100名队员从上海出发,航向北极。随后,"深海一号""极地"号和"探索三号"载 着近200名队员北上。 "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北极科考。从1999年'雪龙'号独自参加,到2024年'雪龙2'号和'极地'号双船 同行,再到今年四船连发。15次北冰洋科考,能力逐步提升,内容不断丰富,学科交叉和融合日益增 强。"本次考察队领队张北辰说。 执行本次科考任务的4艘船,均为我国新造的先进科考船: "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艏艉均可破冰作业的极地科考船,能在1.5米厚的冰层中破冰前行; "深海一号"是7000米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母船,配有实验室和无人缆控潜水器作业系统; "极地"号能破1米厚的当年冰,可同步完成多 ...
新华每日电讯:亲历我国最大规模北极科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13 07:01
考察规模与能力 - 本次北极科学考察是中国自1999年开启北极科考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共动用“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艘先进科考船,搭载近300名科考队员[1][4] - 与1999年“雪龙”号单船考察相比,2024年实现双船同行,2025年进一步发展为四船协同作业模式,标志着中国极地考察能力在26年间完成15次北冰洋科考的持续跃升[4] - 四艘科考船均配备尖端技术:“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艏艉双向破冰船,可在1.5米厚冰层作业;“深海一号”配备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支持系统;“极地”号具备多学科同步考察能力;“探索三号”是全球首艘破冰型深潜母船,搭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5] 技术突破与协同作业 - 首次实现“蛟龙”号与“奋斗者”号双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冰区协同作业,完成双潜器定位搜索、标志物互换等创新作业模式,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10] - “雪龙2”号为无破冰能力的“深海一号”破冰引航,带动“蛟龙”号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完成10余次下潜作业;“蛟龙”号经过极区适应性改造,加装多波束探测浮冰和二次抛载装置[8][9] - “奋斗者”号在北冰洋完成43个潜次作业,最深下潜达5277米,实现加克洋中脊国际首次载人深潜科考,开创船潜协同移动式冰潜新模式[10][19] 生态系统发现 - 可视化调查显示北冰洋底栖生物密度大、个体小、多样性高,底拖网获得5000多个生物样品,涵盖棘皮动物等6个门类;“蛟龙”号拍摄到海蛇尾、海葵等生物影像并采集高完整性样品[11][12] - 首次按水深梯度布放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发现陆架区以泥海星等为主,深海盆地出现透明科尔加海参高密度带,生物群落结构随水深呈现显著差异[13] - 中层拖网获取鱼类样品以灯笼鱼为主,涵盖鳕鱼和狮子鱼等,显示中层水世界充满活力[14] 气候变化观测 - 北极变暖速度达全球平均的3至4倍,海冰加速融化:2025年3月北极海冰面积降至1433万平方公里,创1979年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夏季海冰覆盖面积连续18年处于历史低值[6][21][22] - 科考首次捕捉到叶绿素浓度峰值达200毫克/立方米,比表层高100多倍,可能为“海雪”形成前兆,对理解北极生物碳泵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15][16] - 海冰消融导致冰边缘区范围扩大且向北推移,暖水性物种向北扩张,正在重组北冰洋生物分布格局,底栖动物成为气候变化指示器[21][24][25] 科研价值与应用前景 - 考察成果为研究北极气候快速变化、加克洋中脊地质过程、极区生命演化提供重要支撑;“蛟龙”号发现疑似冷泉喷发遗迹,为甲烷运移通道研究提供关键信息[18][19] - 海冰消融使北极东北航道通航时间延长,中欧集装箱快航较传统航线缩短9天,北极航运、渔业等经济活动的可行性显著提升[26][27] - 科考数据将用于评估北极生态系统响应机制,为北极生态保护、渔业管理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量化证据,促进可持续发展[25][27]
形势危急!伊朗总统:可能从德黑兰撤离
中国能源报· 2025-11-08 20:28
水资源危机现状 - 伊朗首都德黑兰面临极其危急的水资源和能源危机,水库水位降至60年来最低水平[3][6] - 德黑兰已连续第六年遭受干旱,部分水库蓄水量不足总容量的10%[7] - 水资源短缺威胁到约910万居民的饮用水供应和城市发电[3][7] 能源系统影响 - 伊朗能源系统高度依赖水力发电和化石燃料,水力发电量因河流干涸而骤降[7] - 部分发电厂因缺乏冷却水而被迫停运,电力生产与水资源供应关联性日益凸显[7] - 水资源危机可能迫使首都从德黑兰迁至该国南部[7] 潜在应对措施 - 若11月底前仍不降雨,德黑兰将不得不实行限水措施[6] - 若持续不降雨,将被迫从德黑兰撤离,形势极其危急[3][6]
形势“极其危急”!伊朗总统:若持续不降雨,将被迫从德黑兰撤离
环球网· 2025-11-08 12:19
水资源危机状况 - 伊朗首都德黑兰水库水位降至60年来最低水平 部分水库蓄水量不足总容量的10% [1][3] - 德黑兰已连续第六年遭受干旱 若至11月底仍不降雨将不得不实行限水措施乃至从德黑兰撤离 [3] - 水资源短缺威胁到约910万居民的饮用水供应 形势被描述为极其危急 [1][3] 能源系统影响 - 德黑兰高度依赖水力发电 但河流湿地干涸导致发电量骤降 [3] - 部分发电厂因缺乏冷却水而被迫停运 水力发电量下降和火电厂冷却水短缺问题日益凸显 [3] - 伊朗能源系统高度依赖水力发电和化石燃料 水资源供应与电力生产关联紧密 [3] 危机成因分析 -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伊朗频繁遭遇极端高温天气 [3] - 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及管理不善使伊朗全国多地面临缺水危机 [3] - 城市规模过度扩张 缺水危机加剧以及地面沉降威胁日益严重 [3]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10月
中国能源报· 2025-11-08 11:14
2025年10月全球气温状况 - 2025年10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为15.14摄氏度 [3] - 该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水平高出1.55摄氏度 [3] - 这是自2025年4月以来,首次月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超过1.5摄氏度 [3] 历史气温排名 - 2025年10月成为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自1940年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10月 [1][3] - 2025年整体将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二热或第三热的年份 [3]
世界气象组织:2025年或将进入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前三
新华社· 2025-11-07 22:29
全球气候趋势 - 2025年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二或第三热的年份,异常高温趋势持续 [1] - 过去11年(2015年至2025年)每一年都位列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1年,过去三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三年 [1] - 2024年已创纪录的温室气体浓度与海洋热含量在2025年继续上升 [1] 极地海冰与海平面变化 - 2025年3月北极海冰年度最大范围达到1380万平方公里,是有卫星记录以来的最低值 [1] - 2025年南极海冰范围全年持续低于历史均值 [1] - 全球海平面长期上升趋势仍在延续,尽管存在小幅短期波动 [1] 极端天气影响 - 截至2025年8月,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暴雨洪灾、极端高温和山火)对全球生命、生计及粮食系统造成连锁冲击 [1] - 极端天气导致多个地区出现人口流离失所现象,阻碍了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进步 [1] 气候目标评估 - 前所未有的高温连续性及创纪录的温室气体浓度表明,未来几年内将全球升温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不暂时超过该阈值几乎不可能 [2] - 科学表明到本世纪末将气温升幅降回到1.5摄氏度仍完全可能且十分必要 [2]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今年10月为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10月
央视新闻· 2025-11-07 17:21
核心观点 -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报告显示2025年10月为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10月,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5摄氏度,2025年预计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二或第三热的年份 [1] 气温记录 - 2025年10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为15.14摄氏度 [1] - 该月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水平高出1.55摄氏度 [1] - 这是自2025年4月以来首次月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超过1.5摄氏度 [1] - 2025年10月成为该机构自1940年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10月 [1] 年度预测 - 2025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二热或第三热的年份 [1] 数据来源 - 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定期发布气候报告,包括全球地表气温等数据 [2]
温室气体有哪些?浓度升高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一文了解
央视网· 2025-10-28 01:13
温室气体浓度现状 - 2024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浓度创人类历史新高[1] - 氟化温室气体浓度因全球合作限制其生产和使用而出现增长缓慢或轻微下降的趋势[6] 温室气体定义与作用机制 - 温室气体是具有保温能力的气体总称,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以及氟化温室气体等[1] - 温室气体能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表面的长波红外线,将部分热量留在大气中,维持地球适宜温度,其作用类似于“保温被”[1] - 若无温室气体,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会从现在的15℃下降到-20℃左右[3] 温室气体浓度衡量标准 - 二氧化碳浓度单位是ppm,表示在100万个空气分子中有一个二氧化碳分子[3] - 氧化亚氮和甲烷浓度单位是ppb,表示在10亿个空气分子中有一个该气体分子[3] - 温室气体浓度类比为“地球保温被”的厚度,气体含量越高,留住的热量越多[2][3] 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原因 - 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主要受碳源和碳汇两方面共同作用,类似于蓄水池水面的升降[4] - 碳源是指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包括能源、建筑、工业、交通和农业等活动[4][5] -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过程,主要依靠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4][5] - 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远超自然吸收能力,且其在大气中的清除过程十分缓慢[7] 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影响 - 浓度升高增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重发[8][9] - 极端天气包括持续性热浪、森林野火等,其背后均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驱动[9] - 全球变暖导致高温热浪和干旱,使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减产[10] - 气温升高打破原有农作物生长温度限制,使我国多熟作物种植带向高纬度、高海拔北移西扩[10] - 高温热浪还会引起热带疾病广泛传播、过敏反应加重等健康风险[10]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 需建设更加精准、快速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升对台风、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早期预警能力[11] - 在农业、城市建设、公共健康等领域需提前考虑气候风险,增强社会风险承受能力[11] - 应对气候变化需全球协作,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12] - 积极推动气候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在全球普及,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支持[12]
今年北方秋天为何这么短?找到原因了!
央视新闻· 2025-10-24 10:31
季节变化趋势 - 我国多地秋季入秋日期推迟,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明显,郑州、宁波、深圳等地推迟幅度最大,超过10天 [1] - 秋季长度逐步缩短,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明显,宁波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秋季缩短12天,银川、杭州、长沙缩短7天至9天 [3][5] - 我国各地秋季普遍不长,西南地区如贵阳秋季长达79天,而东北和华北地区秋季大多在50天上下 [1] 近期天气状况与成因 - 今年北方秋季感觉短的原因包括秋雨多日照少,以及入冬进程快速推进,导致华北多地如石家庄秋季长度只有1个月左右 [6] - 10月15日以来最强冷空气席卷大部分地区,导致多地出现常年11月或12月的寒凉 [7] - 未来一周北方多地最高气温在波动中维持偏低状态,预计25日至27日内蒙古中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等地有4~6级风并伴有4~6℃降温,局地降幅可达8℃以上 [8] 冬季气候预测与背景 - 国内外数值模式预测今年冬季我国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但阶段性特征明显,冷暖起伏大 [7] -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增暖趋势明显,同时冷暖波动更为剧烈 [7] - 冷冬和暖冬是事后认定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6个冷冬,均出现在2012年之前 [7]
冰岛首次发现蚊子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2 15:55
每经编辑|金冥羽 冰岛曾是世界上少数没有在自然环境中发现过蚊子的国家之一,如今这一记录被打破。冰岛研究人员日前确认,在首都雷克雅未克以北约30公里的露天环 境中发现三只蚊子。这是该国首次在自然环境中发现蚊子。 法新社21日援引冰岛自然科学研究所昆虫学家马西亚斯·阿尔弗雷德松的话报道,三只蚊子为两雌一雄,学名是环跗脉毛蚊,在用来引诱飞蛾的"酒绳"上 被发现。 研究人员在热红酒里加入糖,将绳子浸泡在酒里后挂在低矮树枝或篱笆上,以引诱喜欢甜味的蛾子,以便开展近距离观察。 "这是首次在冰岛发现蚊子,以往在飞抵冰岛的飞机上偶尔发现过个别蚊虫,但此前从未在户外捕获到。"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地球变暖,蚊类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不断扩大。在英国,今年首次发现了埃及伊蚊的卵,而可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的 亚洲虎蚊也在肯特郡被发现,这些均属于入侵性物种。 编辑|金冥羽 杜波 阿尔弗雷德松认为,新发现的三只蚊子可能是被集装箱或船带到冰岛。冰岛蚊子分布情况有待春季开展进一步监测。 科学家早已预测,随着气候变化,冰岛境内丰富的沼泽与池塘将可能成为蚊类理想的繁殖地。尽管大多数种类仍难以在严酷的环境中存活,但气温上升正 在改变这一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