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营城

搜索文档
场景理论与社会学研究的落地
经济观察报· 2025-06-30 10:58
议题1:生活资源是一种生产力 - 后工业时代舒适物体系(如优质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及其组合(场景)成为高新技术人才选择工作/居住地的关键因素,进而吸引企业投资并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3][4] - 生活资源分为四类:生活便利型(商业网点、公共交通等)、生活照料型(优质医院、学校等)、生活方式型(咖啡屋、特色餐饮等)、感性资源型(公园、博物馆等),这些资源为健康、素质提升和生活享受提供"满足物" [4] - 中国计划体制时期忽视感性体验型生活资源投入,但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后此类需求显著增长,场景营城实践通过舒适物体系吸引人才并刺激消费弹性增长 [5][6][7] 议题2:软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新支撑点 - 中国硬基础设施(高铁、电网等)投资边际回报下降,软基础设施(公园、博物馆、休闲带等)成为新投资方向,其通过满足感性愉悦需求间接拉动经济增长 [8][9] - 2024年国内旅游花费总额逆势增长17.1%,显示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刚性"特征,软基础设施需避免同质化(如雷同文旅项目)以匹配居民需求 [11] - 江苏省"苏超"火爆案例证明软基础设施需精准创新,满足居民对感性与精神快乐的高层级需求 [11] 议题3:社会学研究需"落地"以规避物象化 - 场景理论将物质客体(街道、商场等)重新纳入社会分析框架,强调其与人群互动对社会进程的影响,弥补传统社会学忽视地理空间和建筑环境的局限 [13][14] - 舒适物理论升级为场景理论后,更关注舒适物组合的结构效应(如歌剧厅与绿道的协同),形成总体性经济文化影响 [15] - 地方质量提升依赖场景优化,生活质量和社会质量需通过具体空间范围内的舒适物组合实现,场景理论为城市发展提供可操作抓手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