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理论

搜索文档
微醺经济学,打开消费中心城市的N种可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7 00:08
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战略 - 泸州提出文旅商深度融合作为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路径,旨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消费中心[2][5] - 消费中心需具备引领消费、促进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而非简单购物场所[2] - 四川省委2023年文件明确支持泸州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并挖掘特色文旅资源[2] 文旅商融合具体举措 - 发布《关于推进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强调"文的底蕴、旅的舒适、商的场景"三位一体[5] - 推出184个消费地标和特色街区项目招引清单,总投资额达678亿元,覆盖7个区县[7] - 设计"我在泸州的48小时"旅游路线,整合白酒文化沉浸体验、非遗技艺、夜间经济等多元场景[7] 白酒文旅场景创新 - 打造全球影响力白酒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国唯一"国字号"白酒博物馆,选址凤凰山毗邻1573国宝窖池群[8][11] - 采用"馆城相融"模式,将整座城市设计为"江、山、林、馆、窖"贯穿的大型白酒博物馆[11] - 提出"一地三区一走廊"规划,包括休闲度假区、健康活力区、时尚赛演区和文旅科创走廊[11] 消费新场景布局 - 培育6大消费新场景:慢游、宵肴、乐购、会聚、康健、绿趣,覆盖全年龄段消费需求[12] - 各区县差异化定位:江阳区老街复兴、龙马潭工业文旅、纳溪巷弄烟火等[12] - 场景理论应用于实践,强调从功能消费向情感价值消费转型[7][12] 经济数据与目标 - 2024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500元(全省第2),社零总额增长6.8%[14] - 上半年引进首店80家,举办酒博会、音乐节等活动近500场次[15] - 目标到2027年旅游总花费突破1000亿元,社零总额突破2000亿元[15] 政策与品牌升级 - 实施《泸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系四川首部文旅融合地方性法规[13] - 城市品牌从"白酒产区"升级为"场景操作系统",强化可扩展的消费平台属性[18] - 通过国际酒业博览会等IP活动提升"中国酒城·醉美泸州"品牌影响力[13][15]
“路易号”亮相两周以后:与普通人建立情感共鸣,才可持续
新浪财经· 2025-07-11 15:40
核心观点 - LV全球第三座以硬箱为灵感、唯一采用巨轮造型的艺术地标"路易号"在南京西路商圈揭幕,创造全新消费场景并引发打卡热潮 [2] - "路易号"融合展览、美食、零售为一体,限流措施导致7月全部预约名额首日即满,大部分游客无法体验内部场景 [5] - 开幕首周客流量达平时3倍,带动周边商业体销售额增长20%-30%,但一周后热度明显消退 [10][12] - 静安区启动"静安乐购之旅"活动,联动14家商场推出"船票"经济,试图延长消费场景生命周期 [13] 消费场景理论 - 消费场景被定义为"舒适物的集合"和"生活方式的容器",具有经济、社会、文化多重意义 [3][4] - 场景理论强调文化消费实践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涵盖街区、商业中心等空间形态 [4] - "路易号"作为奢侈品品牌打造的景观型消费场景,与武康大楼代表的生活方式型场景形成对比 [15] 客流与消费数据 - 6月28日客流高峰达17万人次,周边日均客流超8万人次 [10] - 运动品牌店客流增长1.5倍(工作日200-300人增至450人,周末700-800人增至1050-1200人) [10] - 杂货店客流翻倍(工作日2000人增至4000人,周末3000人增至6000人),营业额提升20% [10] - 餐饮业态表现突出,果汁店营业额增长30% [10] 运营模式分析 - "路易号"采用预约制而非消费门槛,品牌方承担全部成本 [9] - 配套艺术项目"邂逅瀚海"将商场空间改造为海洋主题,扩展消费场景外延 [7] - 专家建议需与普通人建立情感共鸣,否则难以实现长期价值 [15] 行业趋势 - "十四五"规划首次将"营造现代时尚消费场景"写入中央文件 [3] - 网红地标需通过空间叙事力(如街区文化支撑)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 [15] - 短期景观型项目面临可持续性挑战,需配套政策与商业资源联动 [13][15]
场景理论与社会学研究的落地
经济观察报· 2025-06-30 10:58
议题1:生活资源是一种生产力 - 后工业时代舒适物体系(如优质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及其组合(场景)成为高新技术人才选择工作/居住地的关键因素,进而吸引企业投资并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3][4] - 生活资源分为四类:生活便利型(商业网点、公共交通等)、生活照料型(优质医院、学校等)、生活方式型(咖啡屋、特色餐饮等)、感性资源型(公园、博物馆等),这些资源为健康、素质提升和生活享受提供"满足物" [4] - 中国计划体制时期忽视感性体验型生活资源投入,但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后此类需求显著增长,场景营城实践通过舒适物体系吸引人才并刺激消费弹性增长 [5][6][7] 议题2:软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新支撑点 - 中国硬基础设施(高铁、电网等)投资边际回报下降,软基础设施(公园、博物馆、休闲带等)成为新投资方向,其通过满足感性愉悦需求间接拉动经济增长 [8][9] - 2024年国内旅游花费总额逆势增长17.1%,显示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刚性"特征,软基础设施需避免同质化(如雷同文旅项目)以匹配居民需求 [11] - 江苏省"苏超"火爆案例证明软基础设施需精准创新,满足居民对感性与精神快乐的高层级需求 [11] 议题3:社会学研究需"落地"以规避物象化 - 场景理论将物质客体(街道、商场等)重新纳入社会分析框架,强调其与人群互动对社会进程的影响,弥补传统社会学忽视地理空间和建筑环境的局限 [13][14] - 舒适物理论升级为场景理论后,更关注舒适物组合的结构效应(如歌剧厅与绿道的协同),形成总体性经济文化影响 [15] - 地方质量提升依赖场景优化,生活质量和社会质量需通过具体空间范围内的舒适物组合实现,场景理论为城市发展提供可操作抓手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