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建设
搜索文档
城市风景“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10-08 05:51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 - 亮马河经过治理改造,从排雨沟渠转变为6公里长的绚丽水岸航线,设有灯光、桥梁、亲水栈道、水下观景平台及沿岸咖啡厅和小酒馆[6][7] - 该区域成为国际会客厅,吸引多国游客,不同肤色人群在此交流,语言边界模糊,中文词汇“亮马河”被频繁提及[8] - 沿岸活动多元化,包括垂钓、滑板、直播、乐队演奏、桨板运动等,体现了城市对多元生活方式的包容性[7][8][9] 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杭州通过大马弄早市、西兴古镇等场所保留传统生活意趣,并新建之江文化中心,聚集浙江图书馆、文学馆、博物馆及非遗馆等文化地标[11][12] - 非遗馆展示无骨花灯、喝彩歌谣、竹编、萧山花边等技艺,其中无骨花灯需工匠耗费大半年时间制作,凸显手艺的情意与珍重[12][13] - 非遗馆通过分享活动(如廊桥修复故事)引发公众情感共鸣,体现城市对文化记忆和烟火生活的收藏与敬重[12][13] 豫章书院文化复兴 - 豫章书院于2024年在南昌象湖湖心岛复建并向公众开放,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主体建筑包括豫章堂、钟陵轩等,赭红墙体彰显历史底蕴[15][16] - 书院功能从传统学者交流场所转变为市民自习、阅览、饮茶及研学的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大众日常生活[16] - 书院复建延续了江西文脉(如滕王阁屡毁屡建),其存在如同文化长卷上的印章,清晰展现地域文化源流的细节与韧性[16] 松山湖科技产业转型 - 松山湖从荒草村落发展为占地约397亩的科技产业园区,取代旧工业区,聚集华为、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等高技术机构,不见传统工厂烟囱[19][20] - 园区突破物理边界,渗透日常生活,公众可预约参观科研设施,体验粒子加速等科普项目,并享受6G信号、无人送餐车等智能化服务[20][21] - 该区域成为广深居民周末露营胜地,通过无人机表演、自然景观与科技融合,塑造新时代地标,体现东莞从“世界工厂”向创新枢纽的转型[21][22] 朵云书院城市文化空间 - 朵云书院在上海开设多家分店,包括上海中心大厦52层门店(距地面239米),以6万册图书和高空景观成为读书人打卡地标[25][26] - 书院通过签售、对谈等活动连接读者与作家(如复旦大学张新颖),在高楼环绕中提供精神栖息之所,吸引非阅读人群感受文化氛围[25][26] - 其存在象征城市对书籍文化的坚守,在拥挤都市中保留容纳书店的空间,满足公众对精神家园的需求[24][26] 青云市集文旅商业融合 - 贵阳青云路由上世纪20年代车路及八九十年代马路市场改造为文旅地标,以青云门、霓虹灯牌“青云市集”吸引夜间人流,营业至晚11点后[29][30] - 市集聚焦美食经济,提供烙锅、烤鱼、冰浆等本地特色餐饮,结合创意门牌和灯光设计,营造童话式盛宴体验,强化“深夜食堂”定位[30] - 业态融合传统市井烟火与现代潮玩(如蜡染小店),通过苗族店主互动、米酒赠送等情感服务,提升游客沉浸感,传递“青云在心上”的文化内核[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