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散裂中子源
icon
搜索文档
在科技“无人区”探索未知、释放动能 创新为经济发展换上智慧新引擎
央视网· 2025-10-22 16:05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就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位于海拔4410米,其1.36平方公里的探测器阵列首次揭示了银河系宇宙线起源的关键线索 [4] - 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超级显微镜”发现精密部件深层奥秘,使中国在微观探测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7] - 正在建设的合肥先进光源是国际最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建成后可从分子原子甚至电子尺度观察微观世界 [14] - “十四五”期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量是“十三五”时期的两倍多 [14] 创新生态与全球地位 -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2025年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名 [9] - 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 [21] - 在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打破地域壁垒形成全链条创新生态,成为全球产学研融合样板 [16] 前沿领域与成果转化 - 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取得创新成果,并正从实验室加速向生产线转化 [19] -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实施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项目 [12] - 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正为中国经济注入澎湃活力 [21]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勇闯科技前沿 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央视网· 2025-10-22 13:41
科技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 - "十四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数量是"十三五"时期的两倍多 [6] - 在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建设的合肥先进光源是国际最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建成后可实现分子、原子尺度观测 [6]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海拔4410米,探测器阵列1.36平方公里)首次揭示银河系宇宙线起源的关键线索 [4] - 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超级显微镜"发现精密部件深层奥秘,使中国在微观探测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4] 创新生态与成果转化 - 大湾区形成全链条创新生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打破地域壁垒,成为全球产学研融合样板并加速复制 [8] - 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创新成果在五年内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8] - 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 [10] 全球创新地位提升 -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2025年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 [6]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丨勇闯科技前沿 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2 09:29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战略方向 [6] - “十四五”期间加快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是“十三五”时期的两倍多 [9] - 实施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6] 前沿科技领域成就 - 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超级显微镜”助力中国在微观探测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3]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海拔4410米,探测器阵列面积1.36平方公里)首次揭示银河系宇宙线起源的关键线索 [4] - 合肥先进光源是国际最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建成后可从分子原子甚至电子尺度观察微观世界 [9] 创新生态与成果转化 - 大湾区形成全链条创新生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打破壁垒,成为全球产学研融合“样板” [9] - 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创新成果在五年间源源不断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11]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 [13] 全球创新地位提升 -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首次跻身全球前十 [8] -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研发人员 [13]
硬核“十四五”丨中国“追光”这五年 创新动能磅礴迸发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1 16:05
科技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 - 国家在“十四五”期间实施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7] - 五年内落地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是“十三五”时期的两倍多,创历次五年规划之最 [8] - 正在建设的合肥先进光源是国际最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建成后可从分子原子尺度观察微观世界 [8]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海拔4410米,探测器阵列1.36平方公里)首次揭示了银河系宇宙线起源的关键线索 [3] - 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超级显微镜”,使国家在微观探测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3] 创新生态与集群发展 - 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十四五”期间排名全面攀升,2025年首次跻身全球前十 [5] - 24个中国创新集群进入全球百强,数量比五年前增长超过40%,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5]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登顶全球榜首 [5] - 在大湾区近20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科学片区内,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打破壁垒,形成全链条创新生态 [10] - 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高地在全国范围内裂变、复制 [10] 前沿技术成果与产业化 - 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全球第一,平均每11小时诞生一家人工智能企业,企业总数已超5000家 [12] -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千行百业,国产脑起搏器全面商用,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12] - 上海、北京、武汉等20多个重点城市建成量子通信城域网,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的量子通信网络 [14] - 国家拥有世界最多的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 [14] - 创新成果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12]
透过数据看硬核“十四五”创新力 向“新”向“智”点燃中国经济澎湃活力
央视网· 2025-10-21 11:10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展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揭示银河系宇宙线起源关键线索,探测器阵列面积达1.36平方公里[1] - 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超级显微镜"发现精密部件深层奥秘,使中国在微观探测领域跻身世界前列[3] - 合肥先进光源是国际最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建成后可从分子原子甚至电子尺度观察微观世界[8] - "十四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建设数量是"十三五"时期的两倍多,创历次五年规划之最[11] 创新体系与集群发展 -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2025年首次跻身全球前十[6] - 24个中国创新集群跻身全球百强,数量比五年前增长超过40%,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6]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登顶全球榜首[6] - 大湾区形成近20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科学片区,全链条创新生态成为全球产学研融合样板[13] 前沿科技产业化成果 - 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全球第一,平均每11小时诞生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已超5000家[17] - 国产脑起搏器全面商用,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19] - 上海、北京、武汉等20多个重点城市建成量子通信城域网,构建全球规模最大的量子通信网络[19] - 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21] 基础科学研究突破 - 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研究发现来自太阳系外的CI型碳质球粒陨石撞击残留物,富含水等成分[22] - 研究发现此类陨石在月球表面比例远高于地球,对解释月球表面水来源具有重要意义[22]
“超级显微镜”解决卡脖子难题
经济日报· 2025-10-10 06:40
中国散裂中子源装置与技术突破 - 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在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完成国内首例复发鼻咽癌患者的治疗 [1] - 该抗癌新手段源于被誉为"超级显微镜"的中国散裂中子源 是散裂中子源技术转化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1] -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国内第一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 20年前选址东莞 [1] 装置建设历程与目标 - 团队在建设中克服了诸多挑战 例如在南方地下水丰富地区修筑隧道时因渗水问题返工 但最终如期完工 [1] - 装置建设的目标是普惠医疗 让地市一级医院都有能力运行硼中子俘获治疗设备 [1] - 当前国内对大科学装置的需求非常强烈 需加快推动其建设和应用 [1] 应用成果与用户规模 - "十四五"期间 散裂中子源的实验终端中子谱仪从3台增至11台 [2] - 这些装置为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作出贡献 应用领域包括测量高铁车轮寿命、提升电动汽车电池性能等 [2] - 装置在科学前沿带来突破 为超导材料、纳米材料、拓扑材料等研究提供理想"探针" [2] - 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14轮向全球科学家开放 每年运行超5000小时 注册用户超9000人 完成近2300项课题 [2] 未来发展规划 - 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已于去年初启动建设 计划2029年完工 [2] - 二期工程完工后 散裂中子源性能将提高5倍 实验终端增加到20台 基本覆盖中子散射研究所有领域 [2]
城市风景“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10-08 05:51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 - 亮马河经过治理改造,从排雨沟渠转变为6公里长的绚丽水岸航线,设有灯光、桥梁、亲水栈道、水下观景平台及沿岸咖啡厅和小酒馆[6][7] - 该区域成为国际会客厅,吸引多国游客,不同肤色人群在此交流,语言边界模糊,中文词汇“亮马河”被频繁提及[8] - 沿岸活动多元化,包括垂钓、滑板、直播、乐队演奏、桨板运动等,体现了城市对多元生活方式的包容性[7][8][9] 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杭州通过大马弄早市、西兴古镇等场所保留传统生活意趣,并新建之江文化中心,聚集浙江图书馆、文学馆、博物馆及非遗馆等文化地标[11][12] - 非遗馆展示无骨花灯、喝彩歌谣、竹编、萧山花边等技艺,其中无骨花灯需工匠耗费大半年时间制作,凸显手艺的情意与珍重[12][13] - 非遗馆通过分享活动(如廊桥修复故事)引发公众情感共鸣,体现城市对文化记忆和烟火生活的收藏与敬重[12][13] 豫章书院文化复兴 - 豫章书院于2024年在南昌象湖湖心岛复建并向公众开放,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主体建筑包括豫章堂、钟陵轩等,赭红墙体彰显历史底蕴[15][16] - 书院功能从传统学者交流场所转变为市民自习、阅览、饮茶及研学的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大众日常生活[16] - 书院复建延续了江西文脉(如滕王阁屡毁屡建),其存在如同文化长卷上的印章,清晰展现地域文化源流的细节与韧性[16] 松山湖科技产业转型 - 松山湖从荒草村落发展为占地约397亩的科技产业园区,取代旧工业区,聚集华为、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等高技术机构,不见传统工厂烟囱[19][20] - 园区突破物理边界,渗透日常生活,公众可预约参观科研设施,体验粒子加速等科普项目,并享受6G信号、无人送餐车等智能化服务[20][21] - 该区域成为广深居民周末露营胜地,通过无人机表演、自然景观与科技融合,塑造新时代地标,体现东莞从“世界工厂”向创新枢纽的转型[21][22] 朵云书院城市文化空间 - 朵云书院在上海开设多家分店,包括上海中心大厦52层门店(距地面239米),以6万册图书和高空景观成为读书人打卡地标[25][26] - 书院通过签售、对谈等活动连接读者与作家(如复旦大学张新颖),在高楼环绕中提供精神栖息之所,吸引非阅读人群感受文化氛围[25][26] - 其存在象征城市对书籍文化的坚守,在拥挤都市中保留容纳书店的空间,满足公众对精神家园的需求[24][26] 青云市集文旅商业融合 - 贵阳青云路由上世纪20年代车路及八九十年代马路市场改造为文旅地标,以青云门、霓虹灯牌“青云市集”吸引夜间人流,营业至晚11点后[29][30] - 市集聚焦美食经济,提供烙锅、烤鱼、冰浆等本地特色餐饮,结合创意门牌和灯光设计,营造童话式盛宴体验,强化“深夜食堂”定位[30] - 业态融合传统市井烟火与现代潮玩(如蜡染小店),通过苗族店主互动、米酒赠送等情感服务,提升游客沉浸感,传递“青云在心上”的文化内核[31]
【新华社】我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如何工作?专家为你解答
新华社· 2025-10-07 12:05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概述 - 作为世界第四台、我国第一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1] - 该设施产生的中子作为探针,在能源、物理、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高铁车轮寿命、电动汽车电池性能等[1] - 其研究成果已悄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1] P波段大功率超构材料速调管技术 - P波段大功率超构材料速调管是中国散裂中子源直线加速器的核心部件,被形容为“发动机”,为直线加速器束流提供能量和动力[1] - 该部件通过产生大功率微波,作用于负氢离子并将其转化为动能,以推动其持续加速[1] - 速调管放大的频率为324MHz,处于P波段频率范围内,其谐振腔中增加的超构单元特殊结构显著减小了整个速调管的体积[1] 技术优势与应用前景 - 该速调管以更小的体积、更优的性能和更低的成本,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高效运行提供保障[1] - 技术的成功为后续前沿科学研究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1]
我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如何工作?专家为你解答
新华社· 2025-10-05 20:14
中国散裂中子源 - 作为世界第四台、我国第一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1] - 在能源、物理、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范围从高铁车轮寿命到电动汽车电池性能[1] P波段大功率超构材料速调管 - 该部件是中国散裂中子源直线加速器的“发动机”,为直线加速器束流提供能量和动力[1] - 通过产生大功率微波,作用于负氢离子并转化为动能,推动其持续加速[1] - 放大的频率为324MHz,处于P波段频率范围内[1] - 在谐振腔中增加超构单元结构,显著减小了整个速调管的体积[1] - 以更小的体积、更优的性能、更低的成本,为散裂中子源高效运行提供保障[1]
数学界“顶流”陶哲轩缺钱了!美国留不住人,中国这次能捡个大宝贝吗?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10 17:19
陶哲轩经费危机事件 - 顶级数学家陶哲轩因其所在的UCLA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经费无法发放 团队连暑期工资都没拿到 若情况无改善研究所可能在几个月内停摆[2] - 陶哲轩被迫像初创公司老板一样四处拉赞助 甚至推迟发放自己的工资以保住研究生 未来研究经费依旧没着落[5][9] 美国科研经费政治化 - 美国政府以UCLA"没管好反犹太主义"为由冻结该校近6亿美元联邦科研资金 虽法院一度勒令解冻但陶哲轩所在研究所仍未拿到钱[6] - 特朗普政府计划在2026财年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预算砍半 NSF是美国科研领域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这一举措将严重影响科学家生计[6] - 科研经费分配成为政治博弈工具 导致科研环境极度不稳定 陶哲轩表示几十年来从未见过如此不稳定的情况[8] 美国科研人才流失 - 陶哲轩考虑离开美国 称以前从未想过搬家 但现在每一种可能性都必须考虑[8] - 哈佛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经费缩减而暂停博士招生 许多实验室买不起试剂 博士后拿不到薪水[11] - 从美国离开的科研人员数量近期上涨 有人去欧洲有人回亚洲 美国科研圈的吸引力正在减弱[11] - 陶哲轩指出历史上人才因动荡逃往美国 现在可能出现相反过程 其他国家开始吸纳在美国的人才[12] 中国科研环境机遇 - 中国研发投入稳步提高 建设了如中国散裂中子源等顶级科研平台 清华大学等高校设立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等一流机构招揽全球精英[14] - 中国科研环境非常稳定 对基础科学的投入是有保障的长期饭票 科学家无需天天操心经费来源[14] - 为吸引顶级人才如陶哲轩 中国需做到经费给足并设立顶尖人才专项基金简化审批流程[14] 搭建一流平台配备超级计算机等硬件设备[15] 减少行政干预保障学术自由[16] 解决科学家生活后顾之忧如人才公寓和子女教育[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