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裂中子源

搜索文档
回家丨从荔枝林到科学城:陈和生院士的“家园”之旅
央视新闻· 2025-08-23 06:40
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 - 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能够在细胞级别上精准治疗肿瘤 仅针对癌细胞进行灭杀 对正常组织完全无影响[3] - 该治疗方法使患者治疗更方便且费用更低[3] - 最多两次治疗即可彻底杀死肿瘤细胞[5] 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设施 -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 世界第四台同类装置 被誉为探索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15] - 装置年开放机时超5000小时 累计注册用户超8000人 已完成2000多项实验课题[15] - 实验大厅配备十多台谱仪 质子束流在环形加速器转两万多圈后能量提高20倍 可产生穿透力极强的中子束[6] - 中子束能穿透20厘米厚铝合金 陶瓷或生物组织 通过散射信号还原原子排列三维地图[6] - 靶站地基承重要求达每平方米100吨 不均匀沉降限值零点几毫米[18] 科技基础设施应用领域 - 为高铁车轮 飞机起落架等大型工业部件提供残余应力测量 承重能力达2吨[13] - 目前正承担C919飞机部件的研发测试工作[13] - 检测对象涵盖手机芯片 信号基站芯片及故宫博物院汉代文物等[8] - 装置90%实现国产化 建设经费仅为国外同类装置的1/3[19] 科研团队与社会影响 - 科研团队规模超800人 全年无休坚守实验室[18] - 2017年8月28日打靶成功时 获东莞市民自发为科研团队聚餐买单[19][21] - 装置选址东莞松山湖 原为荔枝林地 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16]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首栋建筑单体完工
科技日报· 2025-07-31 07:56
项目进展 -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首栋建筑单体放射性固体废物暂存厅于7月29日顺利提前完工 为后续设备安装和系统联调奠定基础 [1] - 工程计划于2026年8月竣工 目前正按计划推进建安工程节点 目标8月底背散射谱仪实验站完工 年底实现全面主体封顶 [2] 设施建设 - 二期建安工程将新建5栋建筑单体包括直线设备楼 实验支撑设备楼 背散射谱仪实验站 放射性固体废物暂存厅和高能质子实验厅 [2] - 工程于2024年7月开工 是广东省和东莞市重点建设项目 [2] 技术能力 - 二期工程将建设11台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 新增国内首台缪子实验终端和高能质子实验终端 [1] - 建成后中子散射应用覆盖范围和能力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设备装置研究能力大幅提升 实验精度和效率显著提高 [1] 战略意义 - 装置位于广东省东莞市 被誉为超级显微镜的大科学装置 201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 [1] - 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原始创新能力 与其他大科学装置形成集群优势 [2] - 为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科技利器 [1]
助力中国科创 逐梦“星辰大海”
人民日报· 2025-06-10 06:46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展 -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吸引海内外2000多家企业、近200所高校院所参与,对接金额突破1000亿元[1] - 中国已建成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陕西西安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全国科技创新版图[1][5] -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5] 国家实验室与大科学装置布局 - 中国建成约10个国家实验室,北京和上海各占3个(如北京昌平国家实验室、上海张江国家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有广州实验室和鹏城实验室[7] - 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运行世界纪录,拥有近2000项专利[9][10] - 上海光源累计服务数万名科研人员,2024年新线站投运后实验能力将跨越式提升[8] - 东莞散裂中子源每年开放超5000小时,已完成13轮全球科学家开放[10]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案例 - 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研发的康复机器人已进入2000多家医疗机构,AI大模型使技术迭代周期从3-5年缩短至半年[2] - 合肥"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完成全球最大规模流体动力学仿真,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实现工程应用突破[13] - 上海光源支撑T1100级碳纤维量产(2023年底)和极紫外光刻胶技术突破,打破国外垄断[12] - 合肥科技成果包括火星磁强计(天问一号)、特种低温接收机(嫦娥五号)及"九章"量子计算机[13] 区域科技发展动态 - 北京怀柔科学城37个科技设施中29个已投入科研,累计产出329项成果,2024年新增开放机时43万小时[12] - 粤港澳大湾区启动人类细胞谱系、"鹏城云脑Ⅲ"等设施建设,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化+金融+人才"全链条创新生态[14][15] - 西安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将与北斗系统形成空天地一体化授时体系,计划迁移长短波授时系统至科学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