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修复

搜索文档
生态修复为城市增绿增收
经济日报· 2025-08-04 06:05
城市生态修复政策导向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生态修复是城市更新的核心任务之一 [1]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8项任务中包含修复城市生态系统,并纳入"好城区"建设内容 [1] - 生态修复理念从传统绿化补植升级为兼顾生态价值、社会效益与公共利益的复合型实践 [1] 生态修复技术路径 - 采用治山、治水、治城一体化推进策略,构建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2] - 具体措施包括修复受损山体、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保护湿地、治理黑臭水体、建设绿环绿廊等,应用乡土植物提升生物多样性 [2] - 技术手段转向蓝绿融合修复、生物多样性提升、存量生态化改造等,形成多层级生态安全格局 [2] 典型案例实施成效 - 广州海珠湿地项目通过11平方公里湿地+23平方公里周边改造,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带动周边区域价值增长 [3] - 北海冯家江流域治理工程实施8项修复措施,水质从劣V类提升,恢复3000亩红树林生态系统 [3] - 济南"一城山色"项目完成467个山体修复工程,结合文旅活动拉动酒店、餐饮等产业收入增长 [4] 产业融合与经济转化 - 杭州沿江景观带项目通过改造漫步道、公园等设施,引入文创业态,形成复合型滨水空间,促进文旅消费 [5] - 北京亮马河项目实施6大工程,带动周边业态升级,形成商文旅体融合的"金名片",夜间经济活力提升 [6] - 生态修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价值虹吸效应吸引高端产业集聚,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优势转化 [4] 长效运营机制 - 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模式,如广州海珠湿地建立"财政投入+生态资产管理+社区共建"机制 [6] - 亮马河项目通过多方协作打通生态修复与夜间经济联动路径,验证绿色基底转化为共享平台的可行性 [6] - 需强化制度供给,优化运营模式,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众共治的生态治理共同体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