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美学更新
icon
搜索文档
曾辉: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城市?
和讯· 2025-06-30 17:55
城市更新的核心观点 - 城市更新是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从历史营城模式到现代文明发展,城市不断迭代以适应人口增长和宜居需求 [3][4][5] - 中国城市化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将城市更新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财政计划补助200亿元支持20个试点城市 [1][2] - 城市更新需兼顾生产型与生活型功能,通过小微空间改造提升美学价值,实现"三生合一"(生态、生产、生活)的系统设计 [5][12][16] 城市更新的历史与模式演变 - 中国古代营城模式从圆形围合发展为方形规划,《周礼·考工记》确立规范制式,延续至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布局 [4] - 工业革命后城市以增量扩张为主(如纽约曼哈顿),但过度扩张导致城市病,后工业时代转向存量更新,注重亩产效益(部分地块产值超亿元/亩) [5] - 1958年荷兰会议首次定义城市更新,涵盖建筑修缮、环境改善等所有城市建设活动 [6] 小微空间更新的实践路径 - 北京杨梅竹斜街通过保留历史建筑(青云阁)与引入新业态(咖啡厅、餐厅)形成"古早"更新样本,2011年起连续十年参与北京国际设计周 [1] - 采用"针灸式"更新:改造胡同杂物间为玻璃花房(几平方米)、屋顶种植、街角剧场等,释放小微绿地与口袋公园 [11][12][14] - 推行"以展代建"模式,引入演艺、非遗展览等活动活化老旧街区,公共设施艺术化改造需兼顾便民性与文旅功能 [14][16] 城市美学的驱动机制 - 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设计(鸟巢、水立方等)将场馆景观与城市中轴线文化空间结合,获国际奥委会"无与伦比"评价 [8][9] - 社会创新设计介入:通过创意改造闲置空间(如东六环高线公园)、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种植,共建共享生活美学 [10][12][13] - 新建城区需避免同质化,通过小微空间植入在地文化特色(如文商旅体融合场景),实现"公园里生长城市" [15][16] 可持续更新运营模式 -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机制,盘活低效存量资产,吸引小微型经营主体 [17] - 发展可运营的公共艺术空间,推动文化产业与城市美学融合(如咖啡馆、书店、美术馆等"小而美"节点) [10][16][17] - 挖掘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以生长式更新循序渐进提升品质,形成"艺术化生活"生态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