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金长期业绩
icon
搜索文档
追求长期业绩口碑 新发基金规模主动“限高”
中国证券报· 2025-10-20 04:16
新发基金规模“限高”趋势 - 近期新发公募基金中,基金管理人主动设置首次募集规模上限成为趋势,多位知名基金经理挂帅的含权新品普遍设置较低上限 [1] - 鹏华制造升级、易方达港股通科技、富国医药升级三只基金均于10月9日起发行,并提前至10月10日结束募集,首发规模分别为19.84亿元、19.87亿元、10.00亿元,分别吸引11992户、14689户、4039户投资者认购 [2] - 10月新发的公募基金中,逾30只产品设置了首次募集规模上限,部分产品上限低至5亿元或10亿元 [3] 规模控制的具体案例 - 鹏华制造升级、易方达港股通科技、富国医药升级的首次募集规模上限分别设置为20亿元、20亿元、10亿元,并迅速完成募集 [2] - 中欧价值领航在10月16日发行一日后宣布提前结束募集,首次募集规模上限不高于20亿元 [2] - 平安盈享多元配置6个月持有混合(FOF)将募集截止日期提前,其首次募集规模上限为60亿元,但最终募集规模为28.08亿元,管理人采取了进一步控制 [2] 规模控制的原因与目的 - 控制初始规模可为基金经理预留充足空间以打磨投资策略,避免规模过大对操作效率形成干扰,尤其利于成长风格产品灵活应对市场波动 [4] - 行业追求首发规模的习惯正在改变,产品的长期生命力成为重中之重,基金公司更看重以扎实业绩建立投资者信任 [1][7] - 公募机构首发能力下降,新发所需资源及对价较高,行业形成共识在首发阶段不做太多操作以压降成本 [6] 行业重心转向持续营销与投资者体验 - 部分渠道主动压降首发规模上限,基于后续业绩考核决定持营安排,通过提升持有体验与投资者形成良性互动 [1][5] - 降低首发规模、将重心放在后期的持续营销和投资者教育上,符合指数基金等产品的发展规律 [4] - 行业从重首发轻持营的惯性思维转向注重产品成立后的运作业绩及投资者反馈,引导投研与销售聚焦长期价值 [7][8] 高质量发展转型举措 - 基金公司调整优化考核与运营逻辑,将长期保有规模、投资者盈利占比等纳入核心指标,通过长周期考核引导聚焦长期价值 [8] - 基金公司关注产品布局的特色化和有效性,打造业绩优异、有品牌代表性的“持营型”产品,加强投研观点输出和陪伴式服务 [7] - 代销机构转向重投顾、重长期,通过逆向销售引导、资产配置建议、投资长期陪伴等专业服务,帮助投资者培养长期持有习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