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系统

搜索文档
找回被“偷走”的注意力——评《专注的真相》
环球网资讯· 2025-06-25 15:09
专注力研究 - 现代生活方式导致专注力被分散 短视频和即时消息等干扰因素不断打断注意力 [1] - 多巴胺系统被劫持 短视频和游戏通过刺激多巴胺系统制造上瘾循环 削弱理性控制能力 [1] - 注意力时长缩短至接近儿童水平 专注力不足影响效率和幸福感 [3] 专注力提升方法 - 建立清晰价值观体系 明确优先级以抵御诱惑 [4] - 采用"短时间足量重复"学习方法 比长时间低效学习更有效 [4] - 区分被动消费者与认知主体 建立信息筛选机制以掌控技术工具 [4] 不同人群建议 - 15岁以下儿童应避免使用电视和手机 防止养成被动接收信息习惯 [4] - 成年人需按睡眠 运动 放松 学习 工作顺序优化大脑建设 [4] 书籍价值 - 突破专注力表面认知 从神经机制层面揭示注意力原理 [1] - 提供对抗信息洪流的方法论 成为认知觉醒指南 [5]
落差效应:成就带来的情绪后果
36氪· 2025-05-17 08:04
成就后的心理调整机制 - 核心观点:重大成就后出现的"落差效应"是由多巴胺系统驱动的神经化学调整过程,表现为从高度动机状态到平静状态的过渡性空虚感[4][5] - 多巴胺神经元对意外奖励反应强烈,但对预期内成就的神经发射率会降低,形成情绪下坠[4] - 公开成就通过外部验证(如社交媒体反馈)会加剧多巴胺依赖,形成短暂兴奋后的空虚循环[6] 管理落差效应的策略 - 创建临界仪式(特别晚餐/户外活动)帮助大脑处理状态转换[7] - 利用10天记忆巩固期,每天记录10分钟项目经验以整合学习成果[7] - 开展低风险新领域探索(与主业无关的实验)满足大脑对新鲜刺激的需求[7] 长期心理建设方法 - 将成功标准从外部指标(销售额/评价)转向内在价值(个人成长/知识获取)[9] - 在庆祝成就时规划(但不承诺)未来方向,维持奖励系统的连续性[9] - 将里程碑视为成长路径的标记而非终点,建立终身学习的心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