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民族文化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西夏陵申遗成功,它是贺兰山下失落王朝的一部“档案”
第一财经· 2025-07-12 21:45
西夏陵申遗成功 - 中国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1] - 西夏陵遗址分布在贺兰山东麓近40平方公里的戈壁,包含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32处防洪遗迹及5万余平方米祭祀建筑基址 [1] - 遗址博物馆陈列7000余件可移动出土文物,共同构成独特景观 [1] 历史发现与研究历程 - 1937年德国飞行员误将西夏陵当作"白蚁堆"或"史前遗迹" [3] - 1972年宁夏文物部门开始系统调查,发现带有西夏文的残碑碎片 [3] - 1974年专家通过拼接残碑确认西夏第五位皇帝李仁孝谥号,正式确认王陵身份 [4] - 考古团队三次全面调查使陪葬墓数量从254座增至271座 [4] - 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启动申遗工作 [4] 建筑与文化特征 - 陵台设计为八角形佛塔状,体现西夏皇权与佛教神权结合 [5] - 陵园采用"背山面水"格局,月城设计展现多民族文化融合智慧 [6][8] - 夯土墙嵌入木质架构具有抗震能力,防洪工程至今仍发挥作用 [8] - 1227年蒙古军队系统性破坏导致多数陵台坍塌,地宫深度达25米 [8][9] 多元文化价值 - 西夏陵是唯一以少数民族文字为官方文字的王朝遗存,出土西夏文残碑融合汉字特征 [10] - 出土鎏金铜牛、装饰鸱吻等文物展现高超工艺水平 [10] - 陵墓融合西夏、契丹、蒙古、吐蕃等多民族文化因素 [11] - 为研究东亚多民族文明互动提供样本,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脉络 [10][11] 保护与未来展望 - 保护工作进入数字化复原技术新阶段 [11] - 申遗成功被视为西夏文明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