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模型套壳
icon
搜索文档
大模型“套壳”争议:自研与借力的边界何在?
搜狐财经· 2025-07-17 09:39
AI行业套壳与自研的争议 - 华为盘古大模型与阿里云Qwen大模型相似性引发行业对"原研"与"套壳"的辩论 [1] - 早期套壳行为表现为对ChatGPT的简单模仿 如通过API调用配中文界面在微信平台售卖会员服务 [1] - 自主研发公司普遍采用ChatGPT生成数据微调模型 利用OpenAI对齐的高质量数据成为行业公开秘密 [1] 大模型技术发展脉络 - 当前主流大模型架构均源于2017年Google Brain的Transformer 分为Decoder-only(GPT)、Encoder-Decoder(T5)和Encoder-only(BERT)三大类 [2] - ChatGPT基于GPT 3.5推出后迅速吸引数千万用户 推动GPT架构成为主流 同时催生国内山寨ChatGPT泛滥现象 [2] 套壳行为的演变与监管 - 早期低劣套壳如"ChatGPT在线"公众号被罚款6万元 成为首例行政处罚案例 [3] - 2023年部分模型仍出现"GPT味"回复 企业解释为训练数据混入ChatGPT内容或采用"数据蒸馏"技术 [3] - 字节跳动被曝使用微软OpenAI API生成训练数据 引发套壳合规性讨论 [4] 开源时代的技术争议 - Meta开源LLaMA 2后 超10款国产模型通过微调LLaMA 2上线 引发二次开发是否构成套壳的争议 [4] - 零一万物Yi-34B模型被指套壳LLaMA 但Hugging Face工程师认为其未违反开源协议 [5] - 斯坦福LLaMA3V模型被实锤抄袭面壁智能MiniCPM-LLaMA3-V 2.59 反映国产模型开始成为被套壳对象 [8] 行业对套壳的认知分歧 - 头部企业开源可减少资源浪费 百度CEO李彦宏称"重做ChatGPT无意义" [7] - 业内对道德边界存在分歧 部分认为需明确技术文档说明 法律层面仍属灰色地带 [8] - 头部企业通过开源套壳加速技术积淀 但需平衡自研与套壳的取舍 [9]
大模型套壳往事
虎嗅· 2025-07-14 17:26
文章核心观点 - 大模型行业存在"套壳"与"自研"的争议 从早期直接包装API的简单套壳 发展到利用开源架构和数据蒸馏等更复杂形式 行业在争议中推动技术迭代和应用落地 [1][12][22] - 套壳行为存在灰色地带 法律界定困难 但技术层面可通过架构标签和文档透明度进行追溯 企业宣传口径是争议焦点 [22][23][24] - 开源技术降低开发门槛 促进百模齐放 92%企业通过微调开源模型提升业务效率24%-37% 但需明确区分技术使用与原创声明 [16][17][23][24] 技术演进与套壳形式 - 早期套壳表现为直接包装ChatGPT API加价售卖 如上海熵云公司因仿冒被罚6万元 [4][5][6] - 数据蒸馏成为主流技术 用GPT-4等教师模型生成高质量数据训练学生模型 字节跳动曾因违规使用OpenAI API引发争议 [8][9][10] - 开源时代套壳争议转向架构使用 如零一万物Yi-34B被指重命名LLaMA变量 但未违反开源协议 [13][14] 行业生态与影响 - 2023-2024年百模大战中约90%模型基于开源架构微调 仅10%为基座模型 Hugging Face平台超150万个模型多为衍生版本 [16] - 轻量化微调技术(LoRA/QLoRA)降低开发成本 斯坦福团队LLaMA3V抄袭面壁智能模型事件显示国产模型亦成被套壳对象 [17][19][20] - 国内仅5家企业具备完整自研预训练框架能力 多数企业通过开源技术加速垂直领域应用落地 [22][23] 合规与道德边界 - 法律层面存在举证难点 套壳获利额度和行为性质界定模糊 处于灰色地带 [22] - 技术层面可通过架构标签追溯原创性 企业需在文档中明确开源技术使用声明 [23][24] - 行业共识强调"用开源技术不丢人 但不应宣称自研" 宣传口径是争议核心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