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太空天气
icon
搜索文档
“帕克”探测器拍到距太阳最近的图像
科技日报· 2025-07-14 09:23
任务与成果 - 帕克太阳探测器于2018年发射 主要任务是深入研究太阳外层大气日冕 [1] - 探测器在2023年12月24日飞至距离太阳表面约610万公里处 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进入太阳大气内部运行 [1] - 通过持续的贴身观测 探测器多次刷新距离太阳最近人造物体纪录 [2] 图像与发现 - 2024年7月10日公布探测器在去年底贴近太阳飞行时拍摄的震撼图像 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拍摄的距离太阳最近的图像 [1] - 图像利用宽视场成像仪拍摄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日冕与太阳风细节 [1] - 首次清晰展示了太阳风从日冕释放后的演化过程以及太阳磁场由北向南反转的关键边界日球电流片 [1] - 首次以高分辨率捕捉到多个日冕物质抛射(CME)事件的相互碰撞过程 显示多个CME在空间中叠加 [1] 科学价值与应用 - 图像有助于揭示太空天气的起源 并提升对地球的预警能力 [1] - 近距离观察显示当多个CME相互碰撞时 其运行轨迹与强度可能发生显著变化 这种合并可能加速带电粒子并改变磁场结构 [2] - 观测数据有助于科研人员更好地预测并应对空间环境效应对宇航员、卫星以及地面技术设施造成的威胁 [2]
新技术精确模拟银河系星际湍流
科技日报· 2025-05-14 07:26
研究背景与意义 -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团队开发出创新计算机模拟技术,用于高精度研究星际介质(ISM)中的磁力和湍流 [1] - ISM是银河系恒星之间的气体和带电粒子空间,新模型将为研究ISM、银河系磁力、恒星形成和宇宙射线传播提供新见解 [1] - 天体物理环境中的湍流与地球湍流的关键区别在于磁场存在,磁场从根本上改变了湍流性质 [1][2] 技术突破与模型特点 - 新模型是目前同类系统中最强大的,依赖德国莱布尼茨超级计算中心的SuperMUC-NG超级计算机运行 [1] - 模型在尺寸和细节上取得重大突破,最大版本可模拟约30光年边长的空间体积,最小版本可缩小至约1/5000 [2] - 模型具有更高分辨率和可扩展性,首次能模拟ISM密度的动态变化,这是以往模型未考虑的 [2] 应用与验证 - 团队利用太阳—地球系统观测数据测试模拟结果,取得良好匹配,有助于通过模拟了解太空天气及其对地球影响 [2] - 模型帮助理解磁场如何引导气体流动、影响恒星诞生,并更清楚太阳风暴等宇宙天气对地球的影响 [2] - 银河系磁场强度仅为冰箱磁铁的几百万分之一,但仍是塑造宇宙的重要力量之一 [1] 科学价值 - 湍流在星际、大气、海洋等自然现象和工程现象中普遍存在,是力学中复杂问题 [2] - 新模型挑战了人们对磁化湍流在天体物理环境中运作的传统理解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天文学》杂志,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