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磁场

搜索文档
共探古老星团,中国天眼联手南非阵列望远镜刷新观测极限
快讯· 2025-05-25 22:31
天文研究合作 - 清华大学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进行高精度观测 [1] - 利用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研究 [1] - 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的球状星团磁场梯度和电离气体上限的测量 [1] 研究成果 - 绘制出更清晰的银河磁场图谱 [1] - 为理解星团演化和银河系磁场提供了新的视角 [1]
最新观测数据揭示银河系古老天体“秘密”
科技日报· 2025-05-21 08:50
研究背景与成果 - 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多国天文学家,综合"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高精度脉冲星偏振普查 [1] - 研究首次结合两台望远镜的脉冲星观测数据,提供最全的球状星团磁场梯度和电离气体上限测量 [1] - 相关成果5月20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刊发于《科学通报》 [1] 观测方法与数据 - 研究团队观测了8个球状星团中43颗脉冲星,并测得它们的偏振旋转量 [1] - 利用世界领先的射电望远镜,使全球相关样本数量翻倍 [1] - 绘制出更清晰的银河磁场图谱 [1] 重要发现 - 除了47 Tucanae之外,其他球状星团中没有可探测的电离气体,异常"干净" [2] - 这一发现与理论模型预测的球状星团内部应存在大量气体的情况相矛盾 [2] - 揭示了球状星团内部可能存在有效的气体清除机制,如来自白矮星和年轻恒星的强烈辐射风 [2] 理论意义 - 发现迫使重新思考星团演化理论 [2] - 为理解星团演化和银河系磁场提供了新的视角 [1]
新技术精确模拟银河系星际湍流
科技日报· 2025-05-14 07:26
研究背景与意义 -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团队开发出创新计算机模拟技术,用于高精度研究星际介质(ISM)中的磁力和湍流 [1] - ISM是银河系恒星之间的气体和带电粒子空间,新模型将为研究ISM、银河系磁力、恒星形成和宇宙射线传播提供新见解 [1] - 天体物理环境中的湍流与地球湍流的关键区别在于磁场存在,磁场从根本上改变了湍流性质 [1][2] 技术突破与模型特点 - 新模型是目前同类系统中最强大的,依赖德国莱布尼茨超级计算中心的SuperMUC-NG超级计算机运行 [1] - 模型在尺寸和细节上取得重大突破,最大版本可模拟约30光年边长的空间体积,最小版本可缩小至约1/5000 [2] - 模型具有更高分辨率和可扩展性,首次能模拟ISM密度的动态变化,这是以往模型未考虑的 [2] 应用与验证 - 团队利用太阳—地球系统观测数据测试模拟结果,取得良好匹配,有助于通过模拟了解太空天气及其对地球影响 [2] - 模型帮助理解磁场如何引导气体流动、影响恒星诞生,并更清楚太阳风暴等宇宙天气对地球的影响 [2] - 银河系磁场强度仅为冰箱磁铁的几百万分之一,但仍是塑造宇宙的重要力量之一 [1] 科学价值 - 湍流在星际、大气、海洋等自然现象和工程现象中普遍存在,是力学中复杂问题 [2] - 新模型挑战了人们对磁化湍流在天体物理环境中运作的传统理解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天文学》杂志,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