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
搜索文档
 头发的“战争”:当中学校规遇上青春期
 虎嗅· 2025-10-11 11:27
三个看似无关的年轻人——初三学生、初二女孩、高三少年,都在开学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被同一件东 西推入了相似的困境:头发。 开学前夜,一句"能多留一天是一天"的央求,让母亲林静措手不及;深夜里,初二女生栀栀在手机上敲 下不解:"为什么长头发就代表学习不好?";高三生李力则因"两掌厚度"还是"3毫米"的标准之争,被 责令回家反省…… 一根发丝,轻若无物,却足以在新学期的开端,撬动家庭、学校与一个正在苏醒的"自我"之间那根紧绷 的弦。 摄影师任曙林的镜头曾记录下八十年代中学生发型的多样面貌,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学生日常行为 规范》的颁布和标准化管理的推进,头发成了规训最先抵达的边疆。 近一个世纪前,鲁迅便叹道头发是"宝贝和冤家"。如今,头发的"中国式境遇"依然在大多数中学校园里 年复一年地上演。 这场关于长度的度量,早已演变为一场关于自由、尊严与成长空间的隐秘谈判——当教育者相信剪去头 发能剪出专注,而少年们则在寸发之间丈量着自我认同的边界,头发便成为一面棱镜,折射出教育标准 化与个体意识之间最为紧张的关系。 一场关于身体自主权、审美教育乃至创新种子如何孕育的深层辩论,也悄然附着在每一根落地的发丝之 上。 一、我 ...
 打开更辽阔的审美场域
 人民日报· 2025-05-18 05:52
 行业数字化升级   -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聚焦"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突显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形态的系统性变革影响,美术馆面临与时代共振的挑战[2]   - 浙江美术馆联合中国美术馆等单位起草的《公共美术馆数字化服务规范》经文旅部批准实施,明确数字化服务基本要求、技术支撑等标准,为全国美术馆数字化提供支撑[2]   - 行业普遍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和区块链等技术对藏品、展览、教育等活动进行数字处理与业务重构[3]     领先机构实践案例   - 浙江美术馆自2016年起将数字技术融入展览、典藏等领域,包括"东方智慧"系列融合传统文化与数字智能,建设全国首个跨省通用"藏品云"数字平台[3]   - 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专门设计独立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厅,成为传统美术馆推进数字化服务的典型实践[4]     技术艺术融合趋势   - 沉浸式数字艺术展览通过数字化手段使作品互动性增强,成为行业普遍采用的创新形式[4]   - 美术馆需打破公共文化服务固有认知,通过技术赋能让"年轻态"服务触达更广泛受众,形成新的知识生产方式[4]     审美教育核心价值   - 美术馆数字化服务需强调审美意识唤醒,以中华美学精神(如"天人合一")塑造技术时代人文价值[5]   - 审美教育是系统性人格建设过程,美术馆通过日常美育活动引导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感受美、创造美,促进思想认知成长[6]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审美成为数字时代重要生产力,既对抗技术异化又激发文明创新,如青年艺术家用算法重构《诗经》意象体现美学传承[7]   - 行业需在数字建构的新时空中探索更辽阔的审美场域,强化艺术与教育融合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