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对古树的保护和树种传播

搜索文档
云南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合作论文登上Cell头条
生物世界· 2025-06-21 15:49
研究背景与核心观点 - 云南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研究登上Cell Press官网头条,探讨宗教寺庙在人类活动密集地区对古树的保护作用[2][4] - 研究发表于Cell子刊Current Biology,题为《Religious temples are long-term refuges for old trees in human-dominated landscapes in China》[4] - 核心结论:中国古代寺庙为古树提供长期庇护所,并促进特定树种的传播与保护[15] 研究方法与数据 - 建立覆盖中国5125座佛教寺庙和1420座道教寺庙的数据库,包含46966棵古树信息[10] - 对比分析显示:东部地区寺庙内古树密度比外部高数千倍,树龄更长[11] - 寺庙内保存61种濒危树种的5989棵古树,其中8种仅在寺庙中发现[11] 文化影响与树种分布 - 佛教/道教寺庙与特定树种(银杏、罗汉松、无患子、侧柏等)存在文化关联[8][12] - 佛教树种分布范围显著超过非佛教树种,部分被引种至远离自然分布区的寺庙[12] - 案例包括:北京潭柘寺银杏(约1500年)、西藏热振寺古柏、浙江慧济寺唯一野生普陀鹅耳枥[14][17] 典型案例展示 - 北京潭柘寺保存银杏和白皮松古树[14] - 四川大明寺1500年树龄古桢楠树[14] - 中国首座官办寺庙洛阳白马寺(公元68年)[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