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行星采样
icon
搜索文档
天问二号第一站“拜访”谁?路上要干啥?
新华社· 2025-06-01 17:27
"根据小行星临时编号的命名规则,要以'年份+字母+数字'分别代表小行星的发现年份、时间段和顺 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余后满说。 天问二号探测器示意动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 近日,我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开启"问天"之旅。作为其"第 一站"的小行星2016HO3有何不同?天问二号在旅途中还要做什么? 小行星2016HO3的名字为何看上去很复杂? 同时,还要一一排除掉可能影响采样的不利条件,慢慢接近小行星,全面了解其主要特征。余后满 说:"我们现在并不清楚它更多具体情况,所以本次任务需要边飞边探边决策。" 为何要"探"小行星2016HO3?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韩思远介绍,小行星2016HO3是人 类目前发现的地球准卫星之一。其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形 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科研价值。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陈春亮介绍,确定小行星的大小、形状和自转轴,是因为要确定有没有常年 光照的区域,从而能准确避开其极昼和极夜之地。 此外,小行星2016HO3的运行轨道和地球距离相对较近,在大约1400万至40 ...
新华访谈|天问二号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
新华网· 2025-05-31 09:44
任务概述 - 中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与彗星伴飞探测任务 [1] - 任务采用"一次发射双目标探测"创新模式,填补小天体探测领域技术空白 [1] 科学意义 - 小天体可能保留太阳系早期线索,为研究太阳系早期状态提供重要参考 [2] - 选择2016HO3和311P两颗小天体,科学回报极高且轨道设计可兼顾 [4] 技术难点 - 距离远:2016HO3距离地球几千万公里,311P最远超过四亿公里,测控通信挑战大 [5] - 小天体体积小、引力弱,要求更精准的操控 [5] - 未知因素多,需长时间伴飞探测获取详细信息 [5] - 返回过程需突破第二宇宙速度,防热系统和弹道轨迹设计严苛 [7] - 借力飞行技术虽曾应用,但主带空间环境与以往任务截然不同,面临新难题 [7][8] 后续影响 - 提升深空探测自主性和智能性,为火星采样返回及木星系探测奠定基础 [9] - 返回技术对火星采样返回提供重要参考 [9]
深度关注 | 梦想的远征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天问二号探测器于5月29日凌晨1时31分成功发射 设计任务周期约为十年 主要目标是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 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1][3][4] - 任务包含13个飞行阶段 返回舱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回收 [8] - 探测器由主探测器和返回舱组成 配备了柔性太阳翼和多种天线以保障能源供应和远距离通讯 [8] 运载火箭技术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地球逃逸轨道发射任务 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已提升至5.55吨 [5] - 火箭采用迭代制导和末速修正技术 确保探测器精准入轨 速度偏差不超过1米 [6] - 长三乙火箭是我国首个宇航发射次数突破100次的单一型号长征火箭 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 技术创新与工程管理 - 测控系统进行了全自动跟踪改造 借助AI算法提高跟踪性能 [10] - 型号团队通过"双提升"工程提高火箭运载能力和可靠性 发射周期从60天缩减至20天左右 发射队人数从300人降到100人左右 [5][7] - 建立了批量生产管理模式 实现流水线式柔性作业的运载火箭批生产 [7] 科学目标与意义 - 任务将对小行星形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等方面开展研究 有望在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11][12]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的7颗准卫星之一 直径约为40至100米 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 [12] - 主带彗星311P同时具有小行星轨道特征和彗星物理特征 这种特殊现象颇具研究价值 [13] 探测器配置 - 天问二号配置了11台科学载荷 包括相机类、光谱类、雷达类和空间环境类设备 [13] - 针对主带彗星所处的低温低光强环境 特别提升了太阳翼的发电效率 [8]
天问二号发射成功!我国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正式启航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06:56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我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首次对近地小行星开展采样返回任务,有望揭示太阳系起源的"原始密码" [1] - 任务周期设计为十年左右,主要目标包括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以及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2] - 探测器配置了8台科学载荷、2台工程和科学复用载荷以及1台旋转衍射高光谱相机,用于获取科学数据 [4] 探测目标特性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距离地球约1800万至4600万公里,公转周期与地球几乎完全同步(365.4天)[2] - 主带彗星311P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内,距离地球约1.5亿至5亿公里,兼具彗星和小行星特征 [2] - 目标天体保留有太阳系形成之初的最原始物质成分,对研究太阳系起源与早期演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4] 工程技术突破 - 突破弱引力天体表面取样、高精度相对自主导航与控制、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等关键技术 [3] - 采用三种采样方式:触碰采样、悬停采样和附着采样,并实施"边飞边探边决策"策略应对未知天体特性 [6] - 长征三号乙火箭首次执行地球逃逸轨道发射任务,入轨速度需超过第二宇宙速度(11.2千米/秒),速度偏差不超过1米 [7] 任务实施计划 - 整个飞行过程包含13个阶段,小行星探测部分耗时约2.5年,预计2027年底完成样品返回 [4][6] - 小行星探测包括9个阶段:从发射段到再入回收段,主探测器将继续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 [6] - 任务实施周期长,风险难度大,工程全线协同攻关确保发射成功 [8]